2007年12月30日 星期日

何謂前縮法?

在即將邁入2008年的跨年前夕,我先概略的釋出第一篇心得報告;繼之前與大家分享的濕壁畫,我今天會提到在同一本書中談到的濕壁畫概念的內容。

所謂的前縮法是將特定的人體或物體呈現在圖畫景深中的一種方法,即將從遠距離或從特殊角度的人體或物體所呈現的變形程度加以修改的技法。例如,躺臥的人體照片,最近鏡頭的部分如腳等,看起來顯得特別大,而距離遠的部分如頭等,則又小得出奇。畫家作畫時加以修改,稍略縮小物體前景部分的相對尺寸,就會使觀者不會感到刺眼,使前景部分與其餘各部分彼此更加和諧。前縮法基本遵守用感知錯覺的方法來感知形狀的投影,仍屬於透視法一類,不過這一術語主要指圖畫的局部或局部的一部分,而不是指畫的整個全景或整群物體而言。

上方的繪畫,是老師曾經介紹過的曼帖納所繪製的,當時他在這幅畫就做了藉由前縮法表現空間透視的感覺,也許是因為縮減比例太大了,而產生了奇怪的視覺效果。不過各位可以試著將畫中的耶穌,放置在米開朗基羅為於西斯汀禮拜堂的天頂壁畫中,你會發現這耶穌好像是漂浮在你頭頂上俯瞰著四周一般,這就是前縮法所帶來神奇的視覺效果。而米開朗基羅也利用了這個手法來繪製天頂上的人物,也因為這樣的手法,他筆下的人物,才不會“像被打死的蒼蠅一般,毫無生氣的趴在牆上”,而是閒適地飄浮在上空的。

在歷史博物館看見Livio Seguso

印象中,當我們還是小朋友的時候,都曾經有透過放大鏡看周遭事物的經驗,那種奇妙的感覺,至今仍印象深刻。放大鏡中的世界,時而變形、時而顛倒;當你從另一頭看回來,觀望者的眼睛被放大的影像,至今回想起來,也是有趣至極。記得上禮拜曾經許諾,這禮拜要與各位分享,我在歷史博物館觀賞來自義大利威尼斯玻璃之島幕拉諾的玻璃藝術師Livio Seguso作品的感想。

其實早在五年前,就曾經有前往威尼斯旅遊的經驗,也曾經跟隨旅行團前往擁有玻璃之島盛名的威尼斯幕拉諾觀賞玻璃工藝的製作流程;在這過程中,也好幾次不禁讚嘆這些工藝品的精緻美感,雖然稱不上是傳世經典,但是金箔、銀錫與各色玻璃的結合,透過櫥窗的投射燈的輝映之下,彷彿來到世外桃源一般,感受到悠閒生活雅緻的面向;與之前到新竹玻璃博物館所見(在My Album當中有照片分享),又是不同的感受。

話題回歸到今天所要討論的“Livio Seguso的作品”,這次的展出作品,是藝術家在各個時期不同的作品,如果不以年代而以形式區分的話,大概可分為:玻璃與鋼鐵、玻璃與石材以及玻璃與木頭的對話。

在進入展間的時候,當下的我立即被眼前的景象給震攝住了,寧靜而純粹的感覺似乎正在跟我內心另一個感受交戰著;交戰的原因是這看似寧靜的氛圍,卻熱鬧非凡,這些作品雖然各自佔據著展間的各個角落,卻不斷的交談著,並非閒話家常,而是與自身的材質對話、與光對話,並且各作品間相互爭鋒,讓我一時之間不之該從何下手。

好一段時間之後,總算可以讓我好好的平心靜息的欣賞這些作品,才發現雖然同樣是透明的玻璃材質,他們卻各自以不同的姿態展現自身的美感,不同於之前在義大利所見的工藝品,這種美感是大器的,像是舞者正奮力扭轉的瞬間停格,雖然偶爾會被與之搭配的另一個材質所禁錮,卻也顯現出兩者之間的衝突,卻也因為衝突所引發的共鳴而綻放的乍現美感。就好像玻璃在鑄造過程中,它是火熱而難以控制的,需要鑄造師傅細心的吹捧與呵護;然而冷卻後的晶瑩剔透,卻因為光線,而重新賦予給它全新的定義;當堅硬卻脆弱的玻璃,包含了其他的材質,會反映出不同的外相,若是擺在不同的環境中,它的表情就更多元了,當冷調的材質相互搭配,看上去似乎無法顯現出它的衝突,可是一旦改變了外型,冷感的玻璃反而展現出它包容與渾圓的個性,與一向剛直而冷感的金屬形成既衝突卻又相互包容的美。這樣的描述或許有點難以理解,但是我的內心是這麼與我對話的,他說:“這些朋友,就像我跟你一樣,是以衝突卻以和諧的方式對話的!”

今年,除了表演藝術以外,一方面因為自身消費形態的轉變,加上社區大學課程的關係,我開始接觸各種不同形式的靜態展覽;面對不同形式的展覽,我必須以不同的心境與角度去看待這些作品,也不斷的提醒自己,必須以跳脫以往個人視野與感性的方式,看待整個環境,才會有更多的收穫;然而目前,只是培養自身對美的事物檢視的角度。假以時日,當我有更多的知識作背景的時候,我想我的心應該會被分割成好幾瓣,彼此不斷的交戰著,以尋求和諧共處的方式;希望到時候,我不會因為過度理性而陷入瘋狂!哈哈~

2007年12月22日 星期六

這個城市、人與空間

這個禮拜六,正值國際藝術村冬季藝術家駐村的開幕典禮,在這之前還去了國立歷史博物館看了來自義大利玻璃藝術家的特展,這個展覽是關於玻璃與各式媒材的對話,像是大理石、鋼鐵以及木材與光線。不過這不是今天的重點,所以這部份我會留到下禮拜再跟大家分享。

今天所要分享的是國際藝術村在開幕中的一些舞蹈表演,這個舞蹈表演是關於人與空間的對話內容,藉由不同的空間(像是擁擠的電梯裡、狹窄的走廊上、寬闊的頂樓陽台中間或是車水馬龍的十字路口)、相同的舞蹈,透過不同的排列組合,給予觀者不同的心理感受。

各位是否仔細觀察過路上熙來攘往的人群,為什麼有人走的那麼急促卻有人不急不徐?這些笑鬧的人群,背後隱藏這什麼故事?因為失意而垂頭喪氣的,他是有什麼事情不開心嗎?還是只是庸人自擾罷了。我曾經在十五年前,還是學生的時候試著這麼作,在西門町的鬧區,進入一家連鎖咖啡廳,端著一杯咖啡,在二樓找了一個靠窗的座位,俯瞰鬧區中活動的人們,試圖探索這群人中間似有若無卻微妙的共生關係。當時仍年輕的我,在這議題上並沒有任何的結論,但卻感受到這群人的冷漠,而這個冷漠,似乎也來自於時間巨輪無情的轉動。

時間回到欣賞舞蹈的當下,舞者穿著相同的衣服跳著相同的舞蹈,是因為他們都是人,雖然偶爾有一兩位舞者表現出不同的肢體動作,但也象徵著他們對空間擁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髮型是因為他們各自擁有不一樣的特質; 看似規律的隊形變換好像人與人之間內心的交流與對談;在不同的空間表現出不同的形式,就像人類在不同的空間作不同的事,也許有時候空間是擁擠的,但也表現出人們雖然互不相讓卻也擁有共生的關係。換個角度想像,若這些舞者化作流光,穿梭在各個空間,也好像是創意的點子,不斷的在藝術村中各個角落流竄萌發,像是期許未來藝術生態的壯大。

到了傍晚五點,另一個表演場地無聲的展開了,在投設燈的照映下,舞者們穿著純白色的衣服,在藝術村外的路口,利用綠燈的時間,有的以掙扎的姿態或爬或滾,有的藉著破舊的機車支撐以傾斜的姿勢徐緩的來回,就是沒有人是好好的走在路上(當然這樣的行為也引起了不知情的群眾圍觀);當舞者好不容易進入了鋪滿紅磚的人行道上,卻赤著腳不斷的來回奔跑,還有人拿自己的身體不斷地摩擦碰撞牆壁以及因為久未清潔而生了厚重塵垢的鐵捲門;果然,在這些舞者的努力不懈之下,鐵捲門緩緩的伸起,迎面而來的卻是四顆刺眼到不行的探照燈,舞者們像是無知的小生物正猶豫著要不要進去,不斷的伸出手腳或是小腦袋,檢視這環境是否安全,裡面這四顆如猛獸般的大眼睛對他們會不會構成威脅呢?就在他們小心翼翼並且以極為緩慢的速度進入的同時,鐵捲門一如猛獸的嘴,緩慢而無聲的落下了,這些小生物們就像進去的時候,想出來卻也猶豫,而時間卻不給予他們思考的空間,將他們全部給吞噬在黑暗中了。人啊!往往在現實中掙扎、不滿,卻因為害怕面對全然陌生的空間而躊躇不前,然而無情的時間是不會等待人的,即使是因為無奈而進入了惡質的空間,它也會強迫你去接受、體驗。

看完了這兩段的表演,我好像回到過去高中時代在觀望人群時候,細膩的心理狀態,內心充滿了奇妙而無法言喻的想法,這種感覺似乎又縈繞在我的腦海裡。不過,這次我終於有了結論,唯一感到遺憾的是:「這些編舞以及表演的舞者,居然把我在十五年前內心的想像毫不保留的化為實際行動詮釋出來。」心中深刻的感受到這些藝術家的厲害之處,令人不由得內心欽佩至極,想大聲的鼓掌。看來看事情的深度、轉化的能力以及創造的神力,是我必須努力加強的重點了。然而,在這裡我也見識到,這次藝術村擴大舉辦的開幕典禮當中,如何在不須要砸下重金,就可以達到良好的宣傳效果(大門前的街頭表演,在不影響交通的情況下,引來圍觀的群眾,就是為藝術村做了最好的宣傳)。

2007年12月16日 星期日

商業、藝術還是情色文化

2007/12/16這天,原本要去聽現代建築的演講,誰知道早早報名卻連候補的位置都排不上呢?既然有一段時間沒來美術館了,就看一下其他的展覽吧!

這陣子當中,美術館的展覽中最受爭議的就是以海洋堂與御宅族文化為名的展覽,其中因而引發爭議的部份就是其中的部份展品是有牽涉到情色議題的公仔,也因此讓這個展覽的知名度提升了不少。不過我個人是覺得還好;第一個,這些引發爭議的公仔,其實在西門町的萬年大樓都可以看得見,而且還是陳列在透明櫥窗當中的,就算小朋友在這裡看不到,到了西門町一樣是垂手可得,所以若真要因此而批判的話,不如去批判這個青少年群聚的部落-西門町;第二個原因,就是它並非全部,只是其中的一部份,以整個展場看來,不如說它是一個海洋堂的商品陳列博物館了。於是乎,第二個爭議點出來了,為何這個展覽的名字出現了海洋堂,似乎也有人懷疑商業與藝術的利益掛勾,或許這樣的說法很難聽,可是從古至今,在藝術史的領域當中,商業與藝術之間的關係似乎也總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有了金錢的資助藝術發展的更為蓬勃且貼近平民;商業有了藝術的加持,也令形象加分不少。然而,遭受批判的個衷原由,我還是留給真正引發議題的藝評家來探討吧!

今天,我就純粹以個人的感想來作發表吧!首先,在展間前方的走道,就陳列了幾個著名的公仔,像是北斗神拳或是某些知名漫畫或是卡通的大魔王,也訴說了這個展覽的主要內容--公仔;進入展間的時候,就彷彿進入了日本的電玩展一般,在近十坪的空間當中,有PS3、任天堂等等,也有一些相關動畫的影片,熱鬧非凡。接著進入一條如時光隧道般的白色窄廊,兩邊的平台陳列了各式各樣的小公仔,彷彿在觀賞著這些小公仔的成長與進化,從古樸到現代,身上的裝備越來越多,顏色也越來越鮮豔,加上燈光的投射,好像接下來會有什麼令人驚艷的大事要發生了。走過窄廊之後,印入眼簾的是兩個主要的主題,一個是海洋堂的陳列主題館,裡面對於海洋堂的歷史與發展做了詳細的介紹,另一邊則展示了各類主題像是創作類、動漫類、生態類或是公司形象類的公仔以及製作流程的影片。

看著看著,除了暗自微笑地佩服他們的心細與手巧外,心中不免引發一種強烈的不安全感,然而這份安全感來自於玲瑯滿目、色彩鮮豔的展品外,還來自於最近兩三年存在於台灣普世的消費行為與習慣。各位應該還記得前陣子一窩瘋的收集熱潮吧!因為Hello Kitty重新燃燒的收集熱潮,各家銀行推出了辦卡送公仔系列商品的活動,來刺激信用卡的業務量;各個便利商店也推出集點送公仔的活動;坊間的出版社也因為這股熱潮而創辦了許多關於公仔的雜誌,甚至連公仔收集達人以可以出書,教育讀者如何收集限量版獨一無二的公仔,這時的手作達人也應運而生。到了這裡,似乎也有許多優點可以提出來討論,像是“刺激台灣的創意產業發展”,不論是大型企業或是個人創意工作室;或者說本土具有歷史意義的企業可以藉此重新提振他們的形象,創造重生或是改變形象的機會,例如大同、黑松等等。

但是反觀,也有大部分的族群純粹是為了收集而收集,毫不考慮個人的消費能力,這個族群也有學者稱之為拜物主義者;網路購物的模式也因此產生了變化,各式各樣從國外進口的模型,成了網路熱賣的商品,不用出國也可以收集台灣所不常見的商品。消費者似乎不能明白,收集周邊商品的真正樂趣,以及背後的甘苦;只是以大量的金錢,換取時間與空間的困難,趕上那些達人的進度、同儕之間的競爭或是跟上大眾的潮流,最後反倒造成自己的壓力,成為這些商品的奴隸,也有人因此以各種不好的方式換取金錢,更甚者還因此賠上自己後半生的幸福。

還記得過去學生的時候,有人為了追星,荒廢了學業課業,為了看劉德華,一路從天母追到石牌;這樣的瘋狂舉動或許在過去梁祝時期的凌波跟樂蒂可以看見萬人空巷的盛況,或是後來電視時代的楊麗花,也有人花了大把鈔票送她珠寶、車子與洋房;但是,從來沒聽說過有人為了收集商品而出賣身體,或是為了快速得到某一件商品而從事販毒工作,還是因為父親追星不成功而毒打老父。這些新聞都是最近一兩年出現在媒體上的,是否社會的快速進步,除了引發速食愛情之外,還產生了許多人渴望一步登天的奇幻妄想呢!可是,如果把這些現象都怪罪於商人的撈錢手法似乎也不太合理;想想看,在我們身邊的每一個朋友,哪一個沒有經過社會現象的耳濡目染,為什麼他們都還活的好好的,不像社會新聞中會出現的妖魔鬼怪呢?其實,家庭的教育真的很重要,有正常無偏差的父母,才會有正常良好的孩子。有些父母會說:「我都有很專心的教育孩子,為了孩子的未來我還讓他學了好多東西,送他去最好的學校唸書呢?」沒錯,您是一位好父母,可是心理的成長呢?再完善的空間,若沒有良好的心理教育,那麼一切都還是枉然的。

2007年12月8日 星期六

參觀故宮“華麗巴洛克”觀後感

由於社區大學既訂的校外教學行程,我們今天來到了故宮博物院的華麗巴洛克特展,也許是哈布斯堡家族在台灣平民的心中知名度不如大英博物館,所以這次雖然人多,但不像之前大英展一般是被推著走的,不過有句話還是要與尚未去過的同學分享:假設您希望可以平心靜氣的想好享受一趟藝術薰陶之旅,還是趁早買票,搶第一個進場吧!這樣才有在歐洲逛藝術館的感覺喔!(偌大的空間,稀少且質感高的人群)
其實,在來到這次展覽之前,心中認定的巴洛克,不外乎就是戲劇化的光線、劇場舞台一般的人物鋪陳、扭轉的軀體以及剎那間形體與表情的描繪,對於作品也僅僅是從網路跟書本上窺見,認為顏色與構圖就是用“華麗”二字形容了得;在近距離觀賞之後,發現“華麗”已經不足以形容這些作品了;不論在筆觸以及光影的呈現上簡直令人歎為觀止,就以靜物畫來說,簡直像真正的實物就擺在眼前,玻璃杯的晶瑩剔透、盔甲的金屬質感、水果的鮮嫩欲滴,描繪實力簡直無人能出其右,彷彿是風華絕代、現世失傳的珍寶,不過這麼多的形容詞,還是要各位親臨現場才能感受喔!
 在上午九點到十點半的各自觀賞時,我發現了一幅最令人驚艷的作品,那就是巴爾塔薩‧丹那繪製的老婦人,畫家丹那有“毛孔丹那”的號稱,主要是其對於皮膚描繪的能力簡直到達淋漓盡致的地步,不論是細紋的呈現,還是光影對於皮膚反射的狀態,簡直就像是真的人就站在你的眼前;據說,這幅畫作曾有人拿來與達文西的蒙娜麗莎媲美,只是到了十八世紀末便逐漸消退了。
不過,我們仔細來端詳這件作品,其對於毛皮的描繪技巧,簡直無法猜透他的筆觸為何,那種細緻柔軟且綿密的視覺效果,像是這毛皮就穿在自己身上一般的柔軟與溫暖,彷彿連手指的末梢神經都可以感受到它的細滑。再來看整體的視覺感受,就像是用Film的鏡頭看出去,外衣領子的毛絮成為它的前後景,是失焦的,而表情眼神是清楚的,燈光雖然是匯聚但卻柔和的善待老婦人臉上歲月的痕跡,卻不生硬刻畫,展現的是一股母性的祥和之氣,而沒有絲毫歲月不饒人,蒼老的無奈。
在老師的導覽之下,我才清楚知道,原來古代對於畫作的收藏與展出,並不像今天一般分門別類,反而是擺在一起的,要如何區分,只有仰賴收藏者與觀賞者的眼光與藝文素養;而現今的展覽是經過精心規劃的科學方式結合展場特性的結果。今天的收穫可真不少呢!對於巴洛克的認知又加深了一層囉!
以下是這次展覽資料的相關網頁,歡迎前往參考:
哈布斯堡王朝君主列表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哈布斯堡王朝君主列表&variant=zh-tw
華麗巴洛克特展網頁
http://www.mediasphere.com.tw/vieena/zh-tw/vienna_overview.html

2007年12月6日 星期四

拆匾?拆扁?

近兩天各大電視台不斷的報導“中正紀念堂”拆匾的新聞,著實令人心煩,看得叫人生氣也叫人心疼;早在三月就已被改名為“民主紀念館”的建築,始終不被我認同,其原因有二,第一、原本以“堂”為單位的號稱被改為“館”,格局被縮小了,叫人無法接受;第二、在改為民主紀念館之後,始終未做出民主之實,所有的事件,卻實實在在的反應中央以權勢欺壓地方的案例,著實令人心寒。然而,拆匾事件延燒至今,演變出的流血事件,叫我忍住性子,不上來發表一下感言,真的是晚上睡覺也不安穩啊!

先來說說我的標題好了,這樣的標題是我靈機一動想出來的,畢竟這兩個詞本來就是同音,只是字不同罷了;我想與其拆掉中正紀念堂的牌匾,製造這麼多的紛爭,還不如拆掉總統府的阿扁,來的快吧!

說起這個中正紀念堂的改名,以目前這個民主紀念館的偉大名義,在各個行政機關來說其實是行不通的,因為它的改名在立法院根本就沒有通過;然而為了中央的方便,它從三級行政單位降級到四級單位,以方便行政院直接管轄,這看來並沒有什麼,可是在這其中除了處長以外,其餘的公務員全被降級了,也就是說薪水無端被減了,無奈~

再來談談這偉大的“民主紀念館”僅僅為了換掉一個中正紀念堂的牌匾,卻要建起一人高的鐵板作為圍籬,防止有人進去擾亂工事,民主之意何在?以民為本的精神到哪裡去了呢?這名字起的合乎現實的意義嗎?不如就改為“中央極權玻璃屋”好了,這跟總統府的玻璃帷幕,不恰好有異曲同工、相輔相成之妙嗎?

不然,我們再以近來炒的沸沸揚揚的拆匾事件來看。當初,“大中至正”這四個字的由來與出處,最近在報紙上也報導的非常詳盡,在教育部的莊姓官員的解釋卻令人啼笑皆非,我想若我是老蔣,我在棺材裡真的想爬出來賞他兩巴掌,氣的是“沒知識也要有常識,沒常識也要多看電視,雖然最近的電視也沒多有常識~”這大中至正的出處是來自王陽明的一篇文章,而非什麼亡國的名號啊!

綜觀過去這七年來台灣民生、經濟、治安等各項發展,到這次因為拆匾事件所引發的小貨車衝撞媒體的流血事件;我們稍稍平復一下心中忿忿不平的怒氣,想想這些年來,在位者以及政府首長們到底做了些什麼?說了些什麼?他們的言論造成的是民族之間的對立衝突還是融合?愛台灣的他們給予了台灣更美好的前景?還是給予了自己更多的金銀財寶、瑪瑙鑽戒?他們真的想獨立嗎?還是給予自個兒更多連任的機會?如果區區的新台幣150元以及免費的遊覽車北高來回一趟,換來的是萬劫不復的後半生或是未來,甚至是兒孫的苦日子你要嗎?你還會說:“肚子扁扁,也要挺阿扁”嗎?還是說“這就是愛台灣啦!”那你寧可愛台灣,卻不愛你的子孫嗎?還記得紅衫軍在高雄那次,有個女駕駛車子被砸爛了,挺阿扁愛台灣的同胞們,如果那女駕駛是你的妻女,你會吆喝你的同伴一起來追著這女駕駛打嗎?別告訴我,你家沒有跟你一樣愛台灣,只是愛的方式與你不同的人!

2007年12月2日 星期日

未來,不存在?

11月25日這天,跟朋友前往位於八德路以及建國南路交叉口的建國啤酒廠看了一場展覽,名稱是什麼?忘了。只記得我花了100元買了四根好吃的紅麴香腸,不到10分鐘就清潔溜溜,再來就是我今天要分享的這個展間了。

先來介紹一下台灣啤酒廠吧!這座位於鬧區附近的建國啤酒廠,早期在日據時期被稱為高砂麥酒株式會社,是當時台灣唯一的啤酒製造廠,與日本北海道札幌啤酒廠齊名。台彎光復後改名為台北啤酒公司,於民國六十四年正式更名為建國啤酒廠,詳細資料可以連結到以下網址:http://beer.ttl.com.tw/02aboutus/abo_a_main.aspx。

這次會注意到這地方,純粹是因為社區大學老師的介紹,加上本身也有意觀賞當代藝術以及來自奧地利藝術團體的表演,才會知道這個地方的,否則平時經過還真以為它只是一座廠區呢!其實,現在在台北市政府文化局的主導下,有許多日據時代的古蹟漸漸變成了民眾可以深入體驗與互動的空間,像是華山藝文中心、紅樓、中華路國軍文藝中心對面的公園以及西門町的電影公園,都是成功的例子。

 然而這次要分享的這個展間,作品名為“未來,不存在?”,外觀主要是以塑膠的啤酒箱堆砌出來的四方體空間,穿過黑色的帷幕與長長的隧道,彷彿進入時光隧道來到了未來,在幽暗的空間中,我們可以看見東西南北四個方位各有一個突出的玻璃瓶口,而中央也垂掛著高低不等的酒瓶;仔細觀察環境後,先朝四方的瓶口一一望去,分別可以看見不同的景象,像是新公園、總統府、博愛路、西門町、中正紀念堂、東區等等,可是全都是黑白畫面,像是觀賞懷舊紀錄片一般,可是定神一看,啊呀喂!這些我們曾經熟悉的建築與路標,全都便成了簡體字。這究竟是未來還是過去,真是令人匪夷所思。再看看中間垂掛的酒瓶,上面說可以拿起來聽聽,仔細聽來卻發現裡面報的全是對岸的新聞,也不全是,地區的名字是我們的,可是政府機關與結構全是他們的。怪怪~

這件作品的名字是“未來,不存在?”不知是,作者不希望它存在,還是真的不會存在。不過有趣的一點是它的構思,我想這是一件諷刺性極高的作品吧!警悌著身在這片土地的每一個子民,中國大陸確實是一個發展潛力無窮的國家,我們再不努力,21世紀雖然是黃種人的世紀,但是是中國大陸那兒的黃種人的世紀喔!

還記得,今天看了“文茜世界週報”裡面提到了微軟在北京成立的亞洲學院,為何微軟不在以資訊聞名的印度成立亞洲學院,偏偏找上大陸這塊土地呢?相信比爾蓋茲已經看見了他們發展的潛力,不過別灰心,因為裡面的主管級人物幾乎是台灣人;當然也別高興太早,因為這些人才全是從美國挖掘出來的;反過來想想,如果要比爾蓋茲親自從台灣來挖掘人才,台灣需要提出什麼樣的誘因呢?就像王建民是台灣之光,可是要以什麼樣的條件才可以請他從美國回來為台灣打球呢?

未來,究竟存不存在?端看這片土地的子民們的表現了。

2007年12月1日 星期六

完美的聲光演出-互動音樂桌

在上午跟下午全天候的藝術巡禮之後,晚上跟著社區大學的老師跟同學吃了好吃的義大利麵,在水足飯飽之後,又看了一場當代的藝術表演—互動音樂桌,我想這一天應該是在社大上課期間享受聲光色味最充實的一天了。
今天我所要為各位介紹的是這個互動音樂桌。他的裝置,就是利用投影以及感應裝置,藉由辨識方塊上獨特的符號,連結裝置中的聲音庫,而發出單純的聲音或是節奏。使用者可以藉由旋轉、觸控或是其他的操作方式來改變音調的高低以及節奏的快慢。
記得上週在參觀這名為“玩開”的數位互動藝術展之時,還動手玩了一下這個裝置。怎麼玩,就是僅僅發出一些單調的聲音,有些尖銳的刺耳、有些則低沈到還以為自己真的沒什麼音樂戲胞,怎麼就連簡單的DoReMi都發不出來,真的是一點也不好玩。
不過,在演出的時候真的是驚為天人。藉著藝術家靈巧的雙手,這些透明積木成了他發聲的工具,有時發出強烈的節奏,有時只是柔美的音樂,令人陶醉其中,搭配桌面所產生的聲音,讓人像是置身於時尚的Lounge Bar,全身放鬆,享受美妙的樂音帶來的聽覺魅惑;有時輕快而強烈的節奏響起,像是進入了我喜歡的舞廳,音樂家像是了解我內心的渴望,搖身一變成了提振人心的DJ,在午夜時分播放High翻天的舞曲,令人想立刻起身隨著音樂起舞;在稍作休息後,似乎又響起了震耳欲聾的雷聲與嘩啦啦的水聲,令人像置身雨林中,感受大自然的力量。果然,要成為音樂家不只要強烈的音感,還要靈巧的雙手呢!
記得,在下午的座談中,我提出了一個問題:「不論是影像還是聲音,在這樣的演出模式之下,表演的內容並非制定形式,甚至有很大的延展空間,有時會因為現場的觀眾與表演者互動的層度不同,而產生不同的演出內容,究竟這樣的話,音樂家與PUB的DJ有何不同?」記得當時這名音樂家是這麼回答我的:「如果你的表演被賞識了,你就是藝術家,如果不被賞識,那就真的像是PUB的DJ了。」
其實,在PUB中也有受歡迎與經常爆冷門的DJ;只是拜科技所賜,現在的藝術家不再只是閉門造車,關在小小的空間創作,必須走出傳統的音樂廳或是工作室,看看周遭的人要的是什麼?一件成品的創作,不再只是過去單純的音感、色調或是線條;整體的感覺以及對所有元素的精心規劃,也成為作品成敗的主因;有人說:「設計師的作品是引誘人心,藝術家的作品是自己開心」,我個人認為:「現在的藝術家是兩者的結合,既要自己作的開心還要引誘人們來玩自己的作品,欣賞作品。如果說:DJ跟VJ是設計師,聲音跟影像的創作者是藝術家,那麼現在的設計師跟藝術家的界線似乎已經不是那麼明顯了。」

2007年11月24日 星期六

靜默之屋,究竟有多靜默...

工作上忙了好一段時間,最近總算有空在週末假日觀賞藝術展覽了,最近除了故宮的巴洛克時期繪畫展,似乎就沒有其他在古典方面的大展了;不過,在當代藝術、互動藝術方面,倒是蠻多選擇的,像是位於紅樓的“玩開”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不但可以觸摸作品,與其互動,還可以利用自己的物品與身體甚至感官與之磨擦產生火花,還挺有趣的呢!
在這次的展覽中,在老師的告知下,我特別訂了11/24跟12/01晚間的現場表演;在節目單的字面上,我想“靜默之屋”,那應該就是很安靜的一支片子吧!因為他就取名為“靜默”啊!在此,容我先介紹一下這隻片子的概念,否則看到後面,各位可能認為這根本就是瞎扯濫吧,哈哈!
影片的主軸以水缸中的金魚作為串場,串起五個不同條件的角色,有男有女,有年輕的也有老的;每個人在獨處的時候,由於當下的心思所面對事物的不同,或許是生老病死、或許是前景與發展、也有可能因為別人總是不了解他心中想法卻不知如何表達的困擾,所產生的心裡掙扎也因為角色不同而有所不同的表現手法,這是影片的主軸。
在裝置上,現場主要以五個布幕同時播放一段影片,但是藉由作者分別對五個布幕的影片,再加上不同的控制元素,形成時而同步,又時而獨立的呈現方式。然而,也因為這樣的手法,同樣的表演在不同的場次,會因為作者對畫面感受度的不同,而產生些微不同的呈現手法,讓人感到這個作品像是擁有生命一般,也會有耍脾氣的時候;然而這樣的生命力正是作者所賦予的,讓人不禁聯想到中國的傀儡戲,而影片中的五個人正是作者的傀儡呢!
時間回到了演出的當時,我才知道,其實一點也不靜默,反倒還有點“吵”, 在將近四十分鐘的表演下,在腦海中不斷充斥的是車聲、人聲或是人在做任何行為時所產生的噪音與不安定的畫面, 加上一點詭異的感覺,我想這作者應該有拍懸疑片的潛力吧,呵呵!
表演結束了,如雷的掌聲充斥耳中,周圍的觀眾呈現的是滿足的笑容或是驚訝的表情,讚歎著作者敘事與表達的能力;我不禁懷疑,是我的判斷出了問題嗎?我還沒從剛才的噪音與駭人的畫面走出來ㄟ,現在的我還在七昏八素的呢!一段時間之後回想,這些聲音我並不喜歡,我討厭作者把噪音充滿整個作品,在觀賞的時候,我腦海中的思緒隨他的畫面不停的纏繞打結與碰撞,沒有休息的空間;但是一個轉念,我想,藝術家成功了,他讓我親身感受到他創作時的掙扎與所要呈現的想法;至於噪音,每當我們思緒打結,或是遇到瓶頸的時候,內心的對話與感受不就是如此令人難受嗎?再說,這些影片中的噪音,正是我們平日所製造出來的呢?你說,是不是啊?

2007年10月6日 星期六

法國香頌天后Edith Piaf

這禮拜雖然因為颱風天而又停課一週,但是不甘寂寞的我跟朋友租了一堆片子回家看,有娛樂性的、有敘述戰爭時代下的小人物、也有傳記式的,但是,有一部電影是我認為一定要介紹給各位的......相信各位對這首法文歌一定不陌生“Le Vie en Rose”,而這部電影就是一部傳記式的電影,只是它以一種跳躍式的回憶方式來述說Edith Piaf傳奇的一生。
如果各位還不知她是何許人也,那我稍作一下解釋好了,Edith Piaf出生貧困家庭,父親是雜耍藝人,母親則在街頭賣唱,由於出身不高,所以在她的言辭,常會透露出一種自然的爽朗與低俗。生平的第一次演唱是在街頭,後來在Raymond Asso的幫助下,逐漸脫去鄉下女孩的俗氣,終於成為今日我們熟知的Edith Piaf,然而在二次大戰時期,當她以一米四五矮小的身軀站上舞台,巴黎甚至全法國都被她的歌聲給醉倒了。然而好景不常,可憐的Edith Piaf在中年的時候竟得了肌肉萎縮症,為了不讓廣大的歌迷失望,而在每場演唱之前都以嗎啡來減低疼痛,而導致後期染上毒癮,甚至在兩場車禍中,染上了酒癮,也為她後期種下了致命的後果,然而在她生命的盡頭,最值得稱道的是,她被法國以最高榮譽的國葬儀式,送她人生中最後一程。
以上為簡述,祥細部份請參閱http://www.oui-blog.com/zha/archives/002590.html
若還是對她很模糊,歡迎上YouTube觀賞她的相關影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2-sUzR71wpQ&mode=related&search=
從前聽到的le vie en rose都是翻唱的,自從這部電影我愛上了她的聲音,開始收集她的音樂;在整部電影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她的拳擊手男友遇上空難後傷痛欲絕的悲愴;至於為什麼?還是歡迎各位去租來看看囉!請原諒我在此賣個關子,畢竟,好東西是躍心領神會的,呵呵~

2007年9月29日 星期六

充實的週末

這禮拜,因為公司不用補中秋連續假期的班,所以特地給自己安排了全天候的行程。行程安排大略如下:
上午,事先預約了時間去剪了個新髮型,揮別過去的長髮,換一個全新的好心情;
下午,貪婪的逛了兩個美術館,一是當代藝術館,二是北美館;如果你問我怎麼可以一次趕兩場,不會很累很趕嗎?安啦!因為北美館的每個禮拜六,都有夜間開放喔!而且是免費的呢!
先來說說新髮型吧!其實,早在兩個禮拜以前就想把頭髮給剪了,之所以拖了兩個禮拜,主要也是因為在考量:一旦剪了頭髮,那我之前買的髮簪不就要浪費在那裡了;用過的貼身物品,應該沒人要買吧!再加上目前的那把斷箭還挺特別的(之所以名為斷箭,是因為這隻髮簪上有一隻帶著翅膀的龍跟一顆晶瑩惕透的紅寶石,雖然在之前被我的鋼絲頭給凹斷了,可是還能用就是了......),擺著不用,可惜了!
今天好不容易下定了決心要剪短,因為我想脫離頹廢的宅男一族,變成人見人愛的型男囉!只是,看著之前死撐活賴,好不容易留長的頭髮,咻~的一聲,掙扎落地,那種感覺還蠻複雜的,像是告別過去,迎接新的生活;當過去的回憶也應聲而落時,也是該說Bye-Bye的時候了。當然,頭髮剪短了,沒有東西可以遮住肥肥的圓臉,勢必要勤加運動,減肥了!不過新髮型倒還挺令我挺滿意的,想看嗎?別急,下禮拜就可以看到囉!如果是大安社大的同學,那就要記得來上課喔!
到了下午,考量到北美館禮拜六晚間都有夜間的免費場次,再加上跟搭捷運回家的方向順路,所以就先去了當代藝術館。也許你會好奇,上禮拜不是才去過嗎?(相關內容,請到My Learns的“0922 當代藝術館-V2特區預覽”觀賞),其實這次去是想再去玩玩,像是:繪、北京加速器或是PainStaion。因為這一類互動式的展品都很有趣,要玩的人很多,必須花時間排隊;再說,反正門票也只需50元,以遊樂場的價位而言,它可說是值得中的值得了。
就拿“繪”來說好了,你可以用毛筆直接在白紙上隨意畫出任何你想到的圖案,經由掃描裝置輸入電腦中,最後利用五種模式,去分解、移動、重組你的每一筆軌跡,重新拼湊一個全新的創意。在以往,我們都會說:篡改別人的東西,是很不尊重的行為。那麼,如果現在每個人都可以是藝術家,每個人都可以創作;當我們自行創作,玩味自己的構思,所有天馬行空、意想不到的事,都將會呈現在眼前。不同領域的人,都可以成為藝術家。這也是這次V2 Zone當中的議題之一。
稍晚,又逛了一下北美館。如果說還是有人認為:北美館只是展出一些比較高層次的藝術品,像是雕塑、水墨、油畫等等的,那你就錯了。這次去了一趟北美館,發現收穫還真不少。諾大的空間裡,分了五個展區,有複合媒材的、照相的、靜物畫的以及紀錄性的,。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靜物的部份。
如果說,你還不能夠細分藝術史中出現過的派別的話,帶著語音導覽,走進“靜物 物件‧記事”的展間,這是一個到2008/02/10的常設展,雖然都是現代的創作,但是其中媒材包含了一般的油彩、水彩,甚至照相、裝置藝術,風格從靜物、照相寫實到後期的超現實都有。可以先自行觀賞分析,在透過語音導覽詳細的介紹,對於美術史當中的風格與意義,必然會有更高一層的加分喔!
此外,在頂層的陳孟澤個展,最主要是展出以透明為主題的創作,看過他的作品,完全是佩服到一個不行,除了他對空間分割的熟練以外,更是無法想像,油彩可以做出這樣清澈透亮的效果;在靜物的展區中,我們所看到的油彩,都是鮮豔、厚重,主要的呈先都是濃重強烈的色系;但是在這邊,竟然呈現出玻璃反射的透明感,不得不令人折服啊!
其實,平日在工作上,多少會有一些因為責任所帶來的壓力,所以假日可以來這邊晃晃,相信可以給我們心靈上另一層面的加持,昇華我們原本沒有的部份,千萬不要讓工作把自己變成機器人囉!

2007年9月22日 星期六

當代藝術館-V2特區 動態媒體的預覽

九月二十二日,適逢中秋節的連續假期,一連串的長假,加上社大連續兩週的停課之後,即將面臨的是十月六日當天「全天候藝術薰陶」的洗禮;一方面也是為了完全擺脫前兩週來工作上的緊張情緒。所以這一天,我給自己安排了一場「台北當代藝術館─V2特區 動態媒體—行動,互動」的預先瀏覽,好讓自己能先行消化一下這些國際級的大師,帶給我們心靈上的震撼。
其實在這邊我也建議各位同學可以先去看看,畢竟到了當天,又要看展覽又要聽座談,其實還有點趕,若要在會後能分享些什麼,可能會有無言以對的窘境喔!以我過去的經驗,若要細細品味(並非走馬看花喔!)看完兩層樓的展覽,少說也要將近二至三個鐘頭的時間呢!
在這一次的展覽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深受共鳴的是來自英國的克里斯.歐克雷的作品的作品「型錄」,在導覽手冊當中的第一行是這麼說的「如果你變成了可被查閱的「目錄資料」,這樣的世界你將如何面對?」;不知道各位同學是否曾經在搜尋網站上打入自己的名字?當一連串的資料出現,都是跟自己相關的,甚至根本就是你自己,這時只要是你曾經做過的事,不論好壞,一一出現,包含曾經因為走路而採死一隻螞蟻般的小事都不放過。此時,你會作何感想呢?我就有這樣的經驗,上了google輸入自個兒的名字,還真的出現了所有我的資料、曾經參加的活動,好像自己就是個商品,供人瀏覽,起初心中還有些許的自豪呢!
通常,我們要買一樣稍微高單價的商品,都會先上網比較一番;那麼,如果我今天也成了一件商品,在網路上供人比較,那麼另一個比較者會是誰呢?條件是不是比自己好?如果比較者的條件較自身差,會不會有所不悅?會不會擔心對方不滿意?如果,這樣的模式移植到交友網站上,我們要如何表現自己,才能夠讓自己吸引好的網友呢?或是因為自己的條件好,別人想認識我就得付出比較高的單價,這樣我會有榮譽感嗎?還是,會擔心這個空間是一個色情仲介網呢?
這一連串的問題在之前從來沒被人提起過,是因為被比較的是沒有思考能力的商品;如果今天這些商品突然之間長了腦袋,有了智慧跟思考能力,它們會讓生產自己的廠商做出這樣的商業行為嗎?
其實,一開始在看這些作品時,難免會有些許會心一笑的反應,為的是讚賞這些創作者的思考角度與眾不同;不過靜心下來思考,如果你可以回饋給自己一堆問題,那麼這些創作者就成功了。因為他們就是希望我們自我反省!
這次的展覽,其實有許多作品都還蠻值得觀賞的,裡面包含了新的技術、新的應用,值得令人深思的議題以及逆向思考的觀念。但是由於篇幅的關係,只能提出我個人最喜歡的部份稍作分享,至於其餘的部份就留給同學親自去感受消化囉!

2007年9月4日 星期二

希羅尼穆斯·波希

在荷蘭的課堂中,第一次見到波希的畫作便覺驚為天人,令人感興趣的是他在一系列作品中,代表邪惡事物的妖魔鬼怪的造型,相當的可愛,如果用在童書中,似乎還比那些惡龍啊,巫婆什麼的,來的有趣的多;況且在過去關於聖經題材的畫面,似乎沒有像他的作品那麼強調妖魔鬼怪的形體。這不禁讓我聯想到中國喜好以文字描寫鬼怪的蒲松齡。
本來還想為波希起個「西方世界的蒲松齡」這麼一個稱號,但仔細考證了一下,才知蒲松齡還是在波希死後將近一百二十多年才出世呢!所以,該稱蒲松齡為「東方世界的波希」才對吧!因為這兩人對於妖魔鬼怪的描繪,可說是前所未有的,只是波希的妖魔鬼怪世邪惡的,而蒲松齡的妖魔鬼怪可是險惡世間中的一朵蓮花,仍保有一顆良善的心呢!
此外,在德爾沃的畫中,經常可以見到極為不正常的大小比例,像是上方左圖茅草屋內的驢子,似乎得低著頭、彎著身軀才能走出這狹小的門,右圖的聖母與聖子的比例也極為奇怪,若還是初生的嬰兒,手腳有怎會如此瘦長呢?而上方在茅草屋頂上窺視的兩個人的身形大小,又顯得比下方的聖母短小,有點像是哈比人的身形;如果站在驢子前,可能比驢子還要矮小吧!而這樣的情況是否受到義大利的矯飾主義所影響,就有待查證了......
另外在他的構圖上,也是極其複雜,有時在細微的地方還藏了畏鎖的半獸人在裡面,若真要細數他的畫中有多少生物在其中,還真不是件簡單的事呢?

2007年9月3日 星期一

介於現實與夢幻間的超現實 德爾沃的童年綺想

在上課的時候,看到老師解說比利時的畫家,德爾沃,就非常的感興趣。因為,在他的繪畫中,我看見了不同於一般的超現實,似乎比較容易理解,在情感上的頻率也較為接近,所以特別去借了一本畫冊來看看。
在看了他的畫冊之後,我感受到了更多令人振奮的視覺感官。像是他在一系列以骷髏為主角的作品中,就有一些類似聖經故事中,耶穌受難的場景,彷彿是用他的方式來重新詮釋這些死亡的議題,而這些骷髏似乎仍有生命一般,會微笑、有哀傷,殊不知是以揶愉的手法嘲笑人們面對死亡的哀痛,還是要人們重新審視生命呢?
德爾沃在中學的實驗室中,就無視於消毒水的漫天臭氣,而透過玻璃仔細審視櫥窗內的生物骨骸,與他們對話,或許這就是德爾沃對於作品中的骷髏真正的看法吧!
此外,在之後出現的一系列火車圖像。他並不像其他的畫家,描述科技的脈動,僅僅只是單純的想要畫出兒時對於火車與車站的記憶。從這一系列畫面中,也發現他對於火車這項科技,似乎存在著一種科學的情愫;而這邊所謂科學的情愫僅僅只是我個人的看法罷了。像是整齊排列的電纜,並肩的列車,就連空間的描繪上,好像總是有一條隱形的水平線在箝制著這些物體的排列。
最後,其實在他所有的作品中最大的特點,除了超乎正常邏輯的透視感以外,就是始終如一,像是同一個模子刻劃出來的女性,即使赤身裸體,也絲毫引起不了觀賞者的性趣;反之,是在告訴觀賞者,裸身才是自然的,天生的皮膚好過後天製造的衣服,穿衣者在她的身旁,反而呈現出最脆弱不堪與不自然的一面。
尤其是當我們看到男性的裸體,並不像古典時期強調肌理,呈現壯碩之美,好像都還是發育不全的孩子一般;據網路上發表相關訊息的網友http://summer121.blogspot.com/2006/09/blog-post.html表示:「在美術館中,看到德爾沃小時候,常被打扮成女生模樣的照片,也許是因為如此,他筆下的裸女多不具吸引力,男體也不具威脅性與侵略性,而僅是表現性別上的一種神聖特性。」是否果真如此,恐怕還得多看些資料來參考一下囉!

2007年9月2日 星期日

閱讀貝聿銘 看見華人建築師無國界的榮耀

自從看見羅孚宮的玻璃金字塔,認識貝聿銘,知道他生於廣州,所以不算台灣之光。而愚昧無知的我竟然不知道台灣也有一座建築是由他所設計建造的,那就是台中東海大學的地標,路思義教堂。
這座三角形的黃色建築,為了採光及明確表現結構起見,四片曲面完全分離,類似倒置船底,在內部的頂頭上方產生了一條類似一線天的摟空;記得過去曾經到那兒去應試該校資訊學系的插班考試,還看過呢?早知道,還真該上前去仔細瞧瞧呢!畢竟,現在人家在羅孚宮的金字塔,可算是羅浮宮內排行前三大藝術品中的第三大呢!
其實,仔細看過貝聿銘散佈在世界各個角落的作品,似乎並沒有任何相同之處,完全是依照當地的景觀,所設計出來適切的形象;如果說要有相同之處,應該就是玻璃吧!玻璃是他喜歡的建材之一,也結合了這位現代主義建築大師的名言,「讓光線來作設計」,而光與空間的結合,使得空間變化多端,也是他的特色之一。
或許,現代建築在外型上似乎脫離不了,方形、圓形以及三角形等基本的幾何造型,好像不如古典時期的巴洛克有這麼多的雕塑來裝飾,但是在貝聿銘的巧思、空間與光線的結合之下,反而變成了擁有精緻美感的精品。看了他那麼多的建築作品,除了華裔美籍現代建築大師,我還想給他一個稱號,那就是「無國界的現代建築藝術家」,因為他從不限定自己,該為哪個國家?或是該做出什麼形象的建築作品......

2007年8月13日 星期一

V2_特區 動態媒體國際論壇帶給我的衝擊

繼世界洋服大會之後,上禮拜六、日(8/11、8/12)參加了由台北當代藝術館所主辦的「V2_特區 動態媒體國際論壇」;唯一不同的,這次是用我個人休假時間參與的活動,而非工作。
在這次的論壇中不乏各國的藝術家與策展人的對話,在這當中也引發了動態媒體技術以外的論點,像是種族差異性導致對於作品的接受與批判、各國政治對於體制外藝術行為的接納與壓制,亦或是網路電子商機所帶來的壟斷專制與著作版權的侵害等問題。這些都是我當初在報名時意料未及的部份。
或許在某些議題來說太過於嚴肅,但是對我而言,也有一些感觸:「或許當科技慢慢進入了現代藝術領域,誰都可以是藝術家,誰都可以是觀賞者,藝術家的本質已經不再像過去必須是美術學院出來的學生;但是,作品本身若是沒有深度,無法激發觀賞者更深度的自我反省或是產生互動的意圖,那麼藝術家便不是藝術家,作品也僅止於一般人對於自個而生活的分享罷了!」這也是我始終不認為自己適合創作的原因。或許我需要更多人文素養的背景吧!
然而在諸多議題當中,我個人覺得最值得提出來討論的是Alessandro Ludovico在(網路)慾望經濟學一系列實驗中的「Google將吃垮自己」。他利用Google當中的廣告機制,將所賺來的錢購買Google的股票,藉以壯大User的地位,來反制Gogle在網路上的壟斷行為;殊不知,在這過程中,其實Google反而是更為龐大。因為在這廣告收益當中,其實Google在釋放這個小利的行為當中,其實它對於廣告商收取了更多的利益。
其實這也反應了,在這樣給予使用者微薄的利益而取得雙贏的商業策略當中,其實饋贈者總是會獲取更大利益,而使得自己在市場上的地位更為壯大。我想這也是所謂商場上“禪”的奧妙之處~當你下放越多的利益,回收的也將以倍數成長;然而在台灣的商人總是抱怨錢難賺的同時,是否也考慮過這樣的問題呢?
有時候菜市場賣菜的阿嬤,在這方面懂得也不比中小企業的商人來的少喔!

2007年8月11日 星期六

日式巴洛克建築_台北賓館

由於拍攝世界洋服大會,八月四號這一晚,我來到了門禁森嚴的台北賓館;這座位於博愛特區的台北賓館建於西元1899年,是由日本的建築設計師所設計建造的。

在平日僅限於雙月份第一週週日開放對外參觀的台北賓館,原本是僅供總統招待外賓設國宴之用,即使是對外開放,也不得隨意攝影;由於這次的活動拍攝才得以讓我這樣的一般平民百姓得以入內用餐,只是在工作時,還必須帶著身分證才得以進入呢!


經過繁複的身分核對手續,總算是得以入內,而這時真正的好戲才正式上演呢!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台北賓館外的噴水池,透過噴水池看見的台北賓館,有著一種說不出的浪漫,在陽光的映射下,彷彿天堂的大廳,透露一股神聖莊嚴的美感。穿越了羅馬列柱與希臘式山牆,進入黃金般的大廳,在這裡所有的巴洛克式雕花,全是用金箔妝點而成,金碧輝煌的面貌,全然的展現在您眼前;穿過了迎賓大廳,日式的後花園、涼亭、小橋流水,彷彿是城市中寧靜的一角,給人截然不同的綠地視野,就好像是沙漠中的綠洲,給人心曠神怡的感受;回眸仔細一看,庭園的露台與整座建築,不禁讓人聯想到電影真善美當中男主人的豪宅,孩子們與修女正在這片草地上席地而坐,愉快地輕聲唱著Do Re Mi呢!

你能想像,在這樣的庭園中,當恩愛的波斯王子與公主、甜美的花仙子飄然降臨,會是怎樣的光景呢?康延齡的作品,就給予了外賓連連的驚呼了。只是一到了晚宴,這些奇想全都破滅了,如果在歐式浪漫的庭園,搭起了園遊會般的棚子,滿地都是台灣啤酒的紙箱、塑膠籃子,也許有些紙箱還因為潮溼而變形的爛在一邊呢!

不過,更有趣的是,因為辦的是歐式自助餐,只要我們仔細觀察,還可以看到東方人與西方人用餐習慣的不同呢!至於如何,各位不彷發揮一下您的想像力,想像一下囉!

2007年8月8日 星期三

東、西元素融合產生的東方巴洛克_ 德康延齡的綺麗世界

世界洋服大會的工作進行到八月六號星期一,我想這次的工作最大的視覺饗宴,莫過於設計師德康延齡的服裝走秀了;在活動拍攝之前,還特地上網看了德康老師的作品,事先做了功課。假使各位不知道德康延齡是誰的話,以下附上他的相關網址供各位參考參考喔!

德康老師工作室的Blog http://tw.myblog.yahoo.com/jw!ufoCIVGGHxzDUf1T2C8KZQ--/profile
破報中關於德康老師的簡介 http://publish.pots.com.tw/Chinese/currents/1999/07/30/OldData484/

在看了這些資料後,我想“驚艷”這個形容詞,似乎都還不足以形容德康老師的作品。也許是因為美術出身,所以在視覺上總是出現戲劇效果般的情緒張力。像是上圖的白蛇傳,就是讓我經年無法睜大的雙眼,展現一絲曙光的絕妙之作。雖然是中國的民間故事,但是在國劇臉譜與極盡奢華的巴洛克式華服的結合下,卻展現了不可思議的微妙情感,青蛇外放的愛慾情愁、白蛇溫柔婉約卻願為愛赴湯蹈火以及許仙痴情美男的形象,在服裝的詮釋上完全的表露無遺。

此外,這次以紅塵煙華為主題所衍生出來的服裝秀,在視覺與聲光的效果上,更是令人完全的感受到東方神話故事中所呈現的神祕、浪漫與前所未有的冶艷;同時也讓我聯想到希臘神話故事中,三美神在爭奪一顆金色蘋果而鬥智鬥艷的情節。我想:以我有限的知識與國文造詣,真的是很難形容德康老師的作品讓人驚鴻一瞥,久久不忘的魅力,還是請各位上去康延齡老師工作室的網站看看吧!

2007年8月7日 星期二

第一次在週末起個大早,見證德、義的民族差異


上課的時候總是聽老師說,德國人是多麼的悶騷、多麼的慢熟,這一次在八月四號在「中正國際機場」接機,總算是讓我見識到了。
由於五點就要集合往機場出發,所以特地四點鐘起床,整裝待發。到了機場,雖然並非第一線的工作人員,但還是戰戰兢兢的觀察四周,看看要拍些什麼素材好。

好不容易等到將近七點的時間,我們的預備笑容也快僵掉的同時,這些外賓們出關了;雖然德國人與義大利人是同時出來的,但如果撇開頸部以上的外貌特徵不談,都還可以猜的出誰是德國人、誰是義大利人呢!如果,一看到你就會對你又親又抱,肢體語言豐富到不行,走路的時候就像在跳舞,那麼這肯定就是義大利人了。若這一行人當中,有人是很嚴謹對你報以微笑、點頭或是簡單的問候與握手,那麼別懷疑,他就是德國人;不過也有例外,在我拍攝的同時,就遇到一個德國的伯伯,他居然給我一個愛因斯坦式的吐舌表情ㄟ!真是Hi翻了!

雖然這次工作的原因,讓我第一次必須在週末起個大早,不過也是一次驗證實習的好機會呦!

2007年7月22日 星期日

從英國電影,看見英國民族的浪漫

今天,不!應該要說是昨天跟朋友一起去看了“哈利波特第五集_鳳凰會的密令”,令人訝異的是,即使過了首映之後一個禮拜,依然是以排山倒海的熱潮之勢,令我們排了一個下午的隊,只能買到晚場邊邊座位的票;彷彿重現了凌波與樂蒂當年的“梁山伯與祝英台”,萬人空巷的情境。(這麼說,似乎太誇張了!)
你們能夠想像,哈利波特一行人騎著掃帚,飛過英國的大笨鐘,這樣的情景嗎?這樣或許有些遙遠,如果是飛躍101大樓或是圓山大飯店呢?以往還只是單純的認為,這只是一則以如夢境般的以水蠟樹街為開端,與現實脫節的一部小說。但是自從在電影中,大笨鐘這樣熟悉且令人驚艷的場景出現,我便開始相信“它是有可能發生在我們生活周遭的一件真實故事”。
不只是這些,伴隨著“因喜怒而變換髮色的小仙子、鞋子總是被藏起來的小女巫”的新角色的出現,更增添了故事的趣味;此外,我相信在這一集當中也加入了一些童話中所沒有的成人元素,像是:改革勢力與保守勢力的抗爭、在教育中被扼殺的創意思考等政治性議題。(或許提到這裡,議題似乎承重了點。)不過,為了避免影響各位觀賞的情趣,就不再多說了;但是,我想:配合上課時老師所說的“英國人發自內心,與生活結合的浪漫”,我覺得我真的是見識到了所謂的浪漫情愫。如果開學第一堂課還是“相見歡”的話,倒是值得拿出來提一提。
其實,不只是哈利波特,許多與英國相關的好萊塢電影也正跳脫了以往商業的形象,製作出令人會心一笑的浪漫情節;像是波特小姐、神鬼奇航,我認為都是相當值得一看再看的電影;不信,各位可以租來看看...
對了,還沒看過“哈利波特第五集_鳳凰會的密令”這一部電影的,建議你一定要去看,超級過癮的,哈哈...

2007年7月18日 星期三

令人臉紅心跳的“吻”

最近在看一本書,內容是描述關於維也納畫家_席勒的生平,在書籍與網路的交替搜尋之下,突然驚見這幅比克林姆更令人臉紅心跳的“吻”。
原本我是覺得克林姆的“吻”,是一種安詳、甜蜜而陶醉的,藉由主要色調金黃色,呈現出一種寧靜的美感;也許,在跟他其他作品相提並論之後,反而呈現一種被壓迫的窒息的愛;或許這就是潛藏於甜蜜之下的一種危機意識吧!
不過看了席勒的“吻”,反而更令人臉紅心跳,似乎更接近一種窒息的感覺。也許是因為激情而產生皺摺的床單,還是女子散亂的頭髮以及欲拒還迎的嬌羞,亦或男性因熾烈的熱情而鮮明的肌理以及扭曲交纏的身軀,似乎都是顯而易見的的表現手法。
不過在這兩位大師的手法比較之下,可以看得出來“薑還是老的辣”,在許多當時不宜公開談論的議題上,克林姆用了許多暗喻的手法,雖然最終免不了被攻擊撻伐,至少不是那些自以為了解藝術而背地裡卻表裡不一的衛道人士吧!然而,席勒的作品,明明白白的表現了這對男女之間的濃情摯愛,我想對這幅畫背後,敏銳而認真的眼神與席勒本人不做作的個性也是最佳的寫照吧!
歡迎各位對作者或作品發表不同的意見,在底下comment字樣按一下,會出現新視窗,在comment下方的文字框輸入文字即可留言,可不署名。

2007年7月17日 星期二

新藝術的天堂,包浩斯的搖籃~維也納工坊

承續昨天的話題,在維也納有一個地方,是大部份分離派的藝術家在此聚集工作的地方,包含我們所熟知的席勒,也曾在此擔任過服裝以及平面設計師呢!
1903年由建築師霍夫曼、設計家兼畫家莫澤與工業家兼銀行家偉恩朵佛所共同創立的維也納工坊,在當時是販售各種藝術品以及工藝品的企業,也等於是分離派底下的商業機構。雖然譯名為Vienna Workshops,但經營觸角可是比一般的工坊大了許多,舉凡書籍、明信片、服飾的設計與印製還包含陶瓷、玻璃器皿、金飾以及傢具的製作,顧客群也相當的廣泛。
此外,維也納工坊一項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資助有遠景的年輕畫家,而霍夫曼就扮演了這樣一個中介角色。透過他,這些年輕的畫家可以取的大量的委託案,或是合併工坊的案子同時進行。
席勒之所以能在他在世的短短時間內,接受許多的委託案,成為暢銷的藝術家,也是拜克林姆的介紹推薦所賜。在此之前,克林姆還介紹許多委託案給席勒呢!這樣的愛才之道,似乎跟傳說中克林姆本人淫亂的私生活,大相逕庭呢!
自1905年起,席勒在維也納工坊中主要的工作是設計男裝,有時也設計女鞋,畫畫卡片。這些工作對藝術家來說似乎有些奇怪。但是維也納工坊的宗旨,就是安排藝術家盡可能以不同的方式來表現自己的作品,然而這種安排似乎也契合了席勒本人自戀的個性。

2007年7月16日 星期一

從華而不實的復古回歸到根本的樸實,拜訪魯斯

大家或許會有很大的疑問,魯斯到底是誰?為什麼說是從華麗回歸樸實?其實在奧地利的第一堂課中,曾經介紹到新藝術,而新藝術也帶起了後續的現代主義。現代主義其真正的意含就是當時的藝術家想“揚棄虛假的復古外殼,而顯露最原始的結構“。不論是建築、文學、音樂或者繪畫皆是如此。我們也見識了新藝術建築師奧圖.華格納的青春派大樓與眾不同的一面。另一位現代主義的年輕設計師,也在1912年於米加勒廣場上建了一棟眾所踏伐的大樓,而這名設計師就是阿道夫.魯斯。
各位或許會有疑問,究竟新藝術與現代主義的分別為何?其實,就文化歷史的角度來看,其實就是同樣的風格;在當時,眾人都喜愛虛假的復古風格,不只是建築虛偽的模仿著光榮時期的輝煌,即便是男人也是表裡不一的動物,白天是個道貌岸然的衛道人士,晚上卻搖身變成放縱的尋歡客;所以當時黑死病的肆虐也是不無道理的。而這群現代主義藝術家之所以聚在一起,是因為他們都把虛假當作是大敵,誓言要將現實與夢想間扯出裂痕,將維也納人想壓抑的表現出來。
身為建築設計師的魯斯,就在當時首度提出了著名的“裝飾就是罪惡”的口號。甚至在米加勒廣場上建了一棟在當時被眾人認為是怪物的Looshous;這棟於1912年完成的大樓之所以被認為不敬與怪物,是因為當時正流行著復古風,而這座房子既沒有飛簷也不用裝飾性的雕花,也難怪被維也納人戲稱為“沒有睫毛的房子”。再則,它就正對著通往霍夫堡皇宮的入口,所以在當時也被認為是大不敬的房子;據說,因為門口有這樣的怪物存在,就連當時的皇帝都曾拒絕從這條路離開皇宮呢!

2007年7月15日 星期日

尊重每一個生命的價值,遇見馬可斯的白色床單

上周五在去過一趟台北國際藝術村之後,由於驚見巴西籍藝術家馬可斯‧瑞卡瑞德斯在百里廳深處的展覽_共謀,所以便決議,禮拜六下午一定要再去一趟,除了好好觀賞他的作品外,還要聆聽他親自為我們導覽的一系列作品。
在這一區的展間第一個印入眼簾的就是他的主題,共謀COMPLICITIES,但是他以一種巧妙的方式隱藏了主題,也呼應了我們所忽視的深層意義,就好像作者在花蓮監獄訪問的一位死刑犯,在最後透過鐵幕的深刻印象,將這位死刑犯化身成主題文字,形成一股強烈的訴求;他並不是批判政府當局的死刑議題,而是要我們諄重每一個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與死刑議題相呼應的就是展間內所呈現的二十八張白色床單,而這些白色床單背後的意義,就是死刑犯對他生命中最後一個處所_監獄的印象,在牆上所播放的影片中,不只是提到死刑,還包含了228事件以及在中東國家的不人道,例如兩個屆滿二十的男性青年,只是因為相愛,而被政府當局送上絞刑台,與片頭所呈現的“Our Dream,Our Nightmare”相互呼應,發人省思。此外,這二十八張床單所呼應的不只是死刑犯,還包含阿拉伯國家,由婦女所主導的儀式,藉木器所發出的樂音,期待喚醒死者,以聆聽的方式,撫慰傷痛的心靈。據馬可斯的說法,這樣的系列是他花了六年的時間所完成的,而這樣的系列在今後,依然會持續下去。
此外,他近期以數位輸出形式的作品,也是在展間入口處右側的一張圖片_“I GOT A VISA!”依照我們的經驗,取得簽證應該是一件值得喜悅的消息,為什麼在圖片中,卻見不到一絲絲的愉悅感呢?原來在畫面中呈現了“警告:依據中華民國刑法,販賣或運送毒品,可處死刑”,在作者收到簽證的同時,看到這樣的字樣,難免心頭一震,心想我是來這邊工作的,為什麼你們卻給我貼上這樣的一個標籤呢?無疑,就是直接對我判處了死刑嘛!就好像我們在看“悲慘世界”一樣,人們往往會將自己的價值觀與想法,加諸別人身上,用自己的眼光來看待他人;或許這只是一種警惕與告知的方式,但這也證明了我們的不文明;回過頭來想想,當我們在前往歐美已開發國家的時候,簽證上會有這樣的字眼嗎?

從時尚玩樂到藝術的轉變

在近兩三年,舞廳流行著一種職業叫VJ;他與DJ不同的是,DJ是放歌,而VJ是放影像;通常在這兩種元素的搭配與互動之中,給予舞客視覺與聽覺雙重的感受。如果,大家玩得開,在DJ的刺激下,舞客跳到High翻天,VJ在影像上給予更多的變化,來刺激DJ釋放更High的音樂元素;有時玩瘋了,這三者的互動,可以組合出更多精彩而不同以往的橋段,有點“尬”的意味在其中。不過,這樣的玩樂方式在國外已經有將近十年的歷史,至今已運用在大型宴會或正式場合上,而台灣則是近五年內才起步的,還未被廣泛運用;此外,在台灣,DJ是主要,VJ只是附屬的,有地位的差異,但是在國外,這兩個角色是平起平坐的。
為什麼會提到這樣的一個機制呢?上禮拜五,我在台北國際藝術村看了名為“沈浸”的一場舞蹈表演,創作者亞曼達‧菲利普絲和亞歷山大‧米契爾為澳洲編舞家與作曲家的二人團體,“沈浸”是他們與台灣文化工作者在探討“為什麼澳洲人生活看似放鬆,舞蹈卻是如此狂熱,而台北人的街頭交通壅塞混亂,舞蹈卻有著一種寧靜?”這樣的議題所衍生出來的實驗作品。而這樣的實驗性作品就是在玩味“互動”的一個即興表演。
為什麼說是“互動”呢?當樂音響起時,預先製作的3D元素透過電腦的控制,在白色佈景上曼妙的舞動著。隨著聲音的發展,五位舞者逐一出現在舞台中央,透過寧靜如水波紋的肢體表現,刺激著VJ賦予3D元素不同的靈動力;而演奏者也在畫面的刺激下,加注不同的元素在其中,刺激了舞者多元的肢體呈現;從而創造出時而寧靜,時而狂野的動感,為表演增添了高潮起伏。也由於中西合璧的創作,在現代舞的表現中看到了來自東方的禪,在禪的寧靜中時而爆發激情的動感。互動的過程中,也創造了每一場表演中些許不同的情感呈現;對觀眾是一種刺激,對表演者也是一大挑戰。
看完了這場表演,走在回家的路上,我的心情是喜悅的、是滿足的;因為在台北,就連藝術都是多元的、是開放的,心裡不禁起了個想法,身為台北人真是幸福啊!

2007年7月14日 星期六

發現新大陸,不太一樣的美術館

各位朋友們大家好,暑假已經正式開始了;為了八月份即將展開的V2特區_國際動態影像論壇,這禮拜五先去了一趟“台北國際藝術村”一窺究竟,同時也觀賞了亞曼達‧菲利普絲的互動式舞蹈表演_“沉浸”,最後一個場次的演出。
這座位於北平東路,營建署舊址的台北國際藝術村,看來其實並不起眼,在入口處也沒有藝術村字樣的碩大招牌。若是開車或是騎車經過,也不會立即發現她的存在,彷彿就像除非你是專程拜訪,否則就像海市蜃樓,知道卻找不著。
一如她的名字,台北國際藝術村,是由台北市政府文化局所籌畫並委託民間財團法人機構經營的。每一季都會有來自各國與台灣的藝術家交流,共同在地製作與策劃表演;此外,還有不定期的請當季的藝術家現身與民眾互動交流。初到此地時,牆上與入口處並無任何禁止攝影與飲食的標誌。當場不知所措的我,還小心翼翼地跑去詢問服務人員,是否可以拍攝作品,工作人員也爽快的告訴我,哪些可以拍,哪些不可以拍。我想這是我在台灣的各個角落中,發現可以自在拍攝的地點吧!
當我在歐洲旅遊之時,不論是夏卡爾還是堤香的美術館,都是自由拍攝的,所以回到台灣之時,對於即使是店家門口,拍攝都必須經過申請的規定實在是不予苟同,甚至可以說是滿腦子的問號迴盪著,只能說以SHOCK來形容了。所以在這得以讓我盡情拍攝的地方,對我來說,無疑的可以“天堂”兩個字來形容了。(畢竟身為影像行業的我來說,經過圖像與文字的表現,最能分享我的感受)
此外,在所有的展覽館當中,這裡也是最能直接感受作者透過作品想傳達的感情與意念。除了因為大多數作品都是實驗性的以外;由於藝術家駐村以及不定期的現身說法,我們還可以立即對作者表達我們觀眾的看法與疑問,所以不僅僅是動態的演出,就連靜態的作品,都可以是良性的互動與交流。這次的參觀中,也發現了許多令人刻骨銘心的作品,將會在日後逐一與各位分享。敬請期待~

2007年7月8日 星期日

越南兼具實用與價值的古蹟_高“樹”公路

今天為各位介紹越南胡志明市中,被政府當局列為保育類植物,同時也是古蹟的高樹公路。在導遊介紹的同時,我也睜大了眼看,就是找不到所謂的高速公路,經過解釋才知,原來是高“樹”公路啊!
胡志明市在過去名為西貢,而西貢(Sài Gòn)在當地是指樹幹、樹枝的意思,顧名思義,這兒在過去是一座森林;就資料顯示越南著名的就屬木製的手工藝品,而這些手工藝品在郵政博物館與以後會介紹到的檳城市場都有在賣,只是現在多半是木屑壓製的代替品所製成。

這其中轉變的原因就在於,其實早期胡志明市的木棉樹不只有公路兩旁這些,由於某一個時期的大肆砍伐,造成胡志明市區可以遮蔽的樹木越來越少,到了後期幾乎瀕臨絕種,於是政府當局下令,這一帶的樹木禁止砍伐,於是便造就了這一區,當地人所說的高“樹”公路了。
然而這一項政策不只是保全了市區中所剩無幾的木棉樹,還提供了夏日遮蔽陽光的消暑良方。看來越南的共產政策也有聰明之處呢!

高溫焠鍊的美學_琉璃的奇思異想

今天在某種因緣際會下,到新竹參觀了朋友的一個個展;各位都知道,新竹除了米粉、貢丸有名之外,手工藝品就屬玻璃製品了。而這次的個展就是關於琉璃製品的藝術展覽了。
在過去,我對於琉璃工藝的概念僅限於中正紀念堂的藍色屋頂,在陽光下閃爍著耀眼的光芒,迷人的色澤似乎毫不隱藏的展現自個兒曼妙而神祕的一面,高聳的屋頂也說明了她不可觸及的高尚質感;直到參觀了這次的琉璃展,對於琉璃又有了新的認知。
位於新竹市玻璃工藝博物館的展間,初來乍到之時,靜靜的被安置在展台中的作品,寧靜而有個性的抗議了我先前的想法,這些作品不但一點也不令人疏遠,反而更貼近我們的生活;鮮明的色澤與活躍的形象,更是大膽且貪婪的展現了藝術家本人活潑明朗的特質。
這次展出的各項作品中,有一個主題是我覺得不介紹一下真是有虛此行,就是季節系列;在這一系列中,梁老師以四種不同的基調作為四個季節的代表顏色,再以不同的形象表現春的盎然、夏的清涼、秋的詩意以及冬的寧靜。其中又以盛夏最令人驚艷,他特別以清亮的淡藍色作為展品的基調,中間搭以象牙黃的曲形枝葉陪襯,不論是器皿還是陪襯物,都是以吹製方式製作。而其外型,顯示了盛夏時節,令人幾進融化的暑氣;富於層次的色澤感,更是令人驚艷,彷如游泳池中躍動的水波紋,不規則的擺動,吸引人們躍入池中享受清涼的暢快。
在上網查詢之後才發現,其實琉璃胚的主要原料是陶土,其中的色澤是在一千一百度的高溫燒烤後加入金屬礦物與釉,才有今天晶瑩剔透的呈色,然而要製造出這樣的形象必須在燒烤中反覆吹拉,配合金箔、銀箔、銅線等不同材質,才有這樣的形象,就好像是中國古代的鳳凰,浴火之後才能展現其不凡的卓越。然而設計師的手工與美學,也令人讚嘆不以。
雖然這次也拍了不少的照片,可是回來之後赫然發現,相機拍攝的畫面畢竟有限,無法展現獨一無二的晶瑩剔透;所以有空之時,還是歡迎各位有機會前往新竹玻璃工藝博物館,一窺其精緻而外放的美感。

2007年7月6日 星期五

越南共產主義帶給人民的影響


前一陣子,發表了一篇關於外籍勞工因為生活貧苦,而來到台灣台灣工作的文章,其實在這次來到越南拍片才知道這背後真正的原因為何?
在胡志明統一了越南之後,由於共產黨治國的緣故,許多人被貼上了標籤,就如同中國在文革時期的黑五類、紅五類。之前所介紹越南籍的看護工_阿華,她在越南當地其實是學醫科的,但由於她的父親在越戰時期,曾經為美軍做事,所以她的醫科執照,是無法醫人的,只能醫治動物。在當地,醫治人的醫生,出路非常的好,所以阿華的同學,在越南也都獲得非常好的發展。相對的,阿華因為只能醫治動物,所以層級非常的低,出路也不好,生活亦無法獲得改善。只好申請到國外擔任看護工的工作。
然而,在申請來台灣工作的阿華,必須先在胡志明市,工作2~3年的時間並接受調查,以確定她可以勝任在台灣大量工作的負荷,才可以出國工作,這樣的機會,也是許多越南人所憧憬的。各位或許會問,為什麼不是父親出來工作,而是母親呢?其實這是因為越南是屬於母系社會,女性必須負擔家計,所以母親為了家庭出來工作,是天經地義的事。
在我們前往越南芬芝城拍攝阿華的老公以及孩子的同時,這孩子拿著她母親在台灣獲得的舞蹈比賽獎盃,眼中所流露出的盡是對她母親的思念與驕傲。當我們打開幫阿華帶到越南的行李的同時,我們所看到的,除了獎盃與獎牌之外,還有一些上有Logo的紀念品;這些東西在我們的眼中,都並不是珍貴的物品,但是在這對父子的眼裡,全是對母親的思念;就好像每一樣東西都有母親的影子在,父親還說了:這孩子今晚要抱著這些東西才能入睡。聽的我們一陣鼻酸。

訪問的過程中,導演問到:小孩子將來長大想做什麼?小孩子回答:我要做醫生,因為母親最大的期望就是希望我可以成為醫生,不僅可以救很多人,還可以幫助家庭。他又說到:除了醫生,我自己更想當空軍,因為當空軍錢很多,媽媽救不用出國去工作了,我們就有很多時間可以在一起了。回憶至今,我的眼框又模糊了。
我想,也許是一個這樣的環境,造就了這樣懂事又可人的孩子。在家境逐漸好轉後,依然保持一份純真,這是家教的因素。

2007年7月5日 星期四

越南新娘要回家了

最近由於拍片的緣故,前往越南,剛到機場的時候,看到一群人圍坐在機場,說真的,當時的感覺是既驚又有嫌惡的感覺,畢竟我本來就不喜歡人多的地方;再則,出發前公司就一再告誡,越南的治安不好,小偷也很多,令我感到戰戰兢兢,絲毫不敢放鬆;此外令人驚訝的是,想說也許是因為某種節慶,也許是我們運氣好,可以遇到當地特殊的慶典之類的。

上車之後,一問當地的導遊才知道,原來是因為嫁到台灣去的越南新娘要回娘家了,所以全村的人集資租了一台車,要迎接新娘返鄉。聽到這邊,不禁讓我回想到國中時期,跟我父親回到大陸的時候,也是同樣的情形。這些人居住的地方,不一定是在胡志明市;有些,也許住在好幾公里外鄉下的小村落,為了來到機場,必須舟車勞頓,也許還必須走一段小路,搭兩次渡船,中間再轉三次車。
其實,不論是到台灣工作,還是嫁到台灣,在越南都必須經過非常嚴苛的審核;所以在這個國家,可以出國工作或是嫁到國外的,都是非常光榮的一件事。即使再貧困的生活,為了這樣的榮耀,全村租了一台巴士來接機,也是非常值得的事。
明天,我將與各位分享,越南為何有許多的外籍勞工?與他們的共產主義有何關連?

2007年6月26日 星期二

茹毛飲血到精巧雅饌_美食蘊含的文化與歷史

史前時期
饑而食,渴則飲是人類的生存本能。根據考古學家的推論,數百萬年前人類主要以撿拾植物果實果腹,時而配上一些容易捕捉到的小動物或昆蟲,以及徒手在河裡捕抓到的魚蚱類等生食。之後由於氣候鉅變,植物驟然減少,使人必須增加肉食的比例以維生。最初僅有的工具,可能只是一根費盡千辛萬苦磨尖的木棒,捕捉到的動物也相當有限。
火的出現,是人類發展史上極為重要的里程碑。出現的時間及過程至今仍是一大謎團,也許是閃電造成的火災,也許是一場無名的森林大火。各民族都以自己的方式記錄並流傳火的傳說,比如中國韓非子《五蠹》裡記載耀人氏鑽木取火,希臘神話裡巨人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為人類從天神處偷來火種,因而遭受嚴懲的故事。
火的出現有兩個重要意義,一是得以製造性能較佳的工具(武器),用來狩獵大型動物。二是可以煮熟食物。這個從生食到熟食的過程在人類飲食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除了大大提升健康外,更成為烹飪的濫觴。另一方面煮熟的食物較易保存,促使為覓食遷徙不定的人類開始定居下來,逐漸發展初步的農業及畜牧業,使食物的取得獲得保障。之後金屬器具如鐵器青銅器的出現,更加速改善了基本生活。而歐洲許多常見飲食,如麵包、乳酪、啤酒、葡萄酒等,也出現於史前時期。最先很可能只是因為一時失誤或無意中的發現,比如說葡萄汁發酵為葡萄酒,或穀物磨碎加水作成麵餅途中,因放置過久與空氣長時間接觸發酵,烤出蓬鬆輕軟滋味更勝一籌的麵包。想不到失誤品青出於藍,偶然間成就了飲食的進步。
自此因氣候地理環境的不同所造成的物產差異,以及文化上的影響,散居各地的人類各自在漫長歷史中,發展出迴然不同的飲食風貌。

古希臘羅馬時期至中古世紀
在這段長達兩千多年的時期裡(西元前六、七世紀至一四五三年東羅馬帝國滅亡),西歐歷經了蠻族入侵,數次嚴重的大饑荒,以及宗教(天主教)力量日益壯大等重要變化。不過食物種類及烹調技法並沒有多大改變。對一般平民來說,食物是相當單調缺乏的,想餐餐吃飽是一種奢望,大部份食物都只是加水長時間煮成爛熟濃調狀,配上粗糙的麵包食用,一天食用兩餐(早上八九點及下午四五點)。統治階層日常食物不虞匿乏,但也只有在節慶宴會時,能享用豐盛美昧的大塊烤肉或烤魚,配上較精細的麵包及大量葡萄酒,以及日益普遍的乳酪及少量水果等。除了牛肉羊肉外,烤天鵝、孔雀及自鶴等也都是中古世紀的佳錯。直到今日,高溫短時烘烤的肉類都是重要餐宴的象徵,比如說復活節的烤羊腿和聖誕節的烤火難,與細火久傲的日常菜館形成一種對比。
大量使用香料也是中古世紀菜館的特色之一。從古羅馬時期開始,歐洲人就相信香料有益健康,如胡椒能幫助消化、番紅花能解醉等。這個看法在中古世紀時發展至頂峰,當時人們把食物分為四種:乾寒(營養豐富但不易消化,如牛肉凍)、濕寒(極不易消化,如水果,尤其是甜瓜)、平和(營養且易消化,如雞肉)及乾熱(可中和偏寒不易消化食物,如各種香料)。也因此在烹調許多食物時,會加入從中東甚至印度遲來的香料,像是用鹽(鹽和糖當時被認為是香料)、胡椒及酒煮甜瓜等。
那時對香料的用量在今日看來簡直是不可思議的多,直到十士世紀時人們才逐漸不再堅信這些觀念。

文藝復興時期
十五世紀時,起源於義大利佛羅倫斯的文藝復興運動,把歐洲從以宗教為主注重來生的中古世紀,帶入著重人文主義與現世生活的新紀元。表現在飲食上就是開始追求享受,比如說捨棄粗擴大塊的肉食,喜好新鮮的蔬菜水果,進而改善蔬果的品質及產量。也開始製作食用精緻的甜食,並講究起餐具、餐桌及禮儀等細節。
哥倫布於一四九三年第二次出海航行時,偶然間發現了美洲大陸,並帶回了對歐洲飲食影響深遠的新奇蔬果品種,如馬鈴薯、菜豆、玉米、番茄等。而甜點質量的提升與東糖供應息息相關,文藝復興時期以前,歐洲主要的甜味來源是蜂蜜,十世紀阿拉伯人入侵時帶來煎糖,不過量少價昂並不普遍。十五世紀時,威尼斯成為歐洲最大的煉糖中心,此後甜點漸漸成為正餐裡不可或缺的一角。
這一切在義大利發展出來的飲食文化,隨著一五三三年凱薩琳梅迪奇(Catherine de Médicis)嫁給法王亨利二世,流傳至法國。據說當時陪績而來的有十數名技藝精湛的廚師與甜點師,以及法國非常罕見的朝鮮薊、漢菜、蘆筍等奇蔬異果。清爽的義大利菜很快地風靡了整個法國宮廷,啟發了法國人崇尚美食的風氣。

十七世紀至今日
十七世紀是法國菜的成長期,除了對滋味越來越講究外,也開始注意起排盤裝飾。法式菜館各式繁複的醬汁使用也始於此時,最基本的奶油白醬汁(sauce béchamel),據說是當時一位同名財政官員發明的。進餐方式也由一次上齊全部菜館,漸漸變成分批上菜,通常第一道上濃湯,第二道上烤牛羊肉,第三道上家禽野昧等,一天仍進兩餐。這個時期也出現了許多外來飲食,像是茶、咖啡、巧克力等,當時人們對這些外來飲食的態度分為兩派,熱愛者疾呼其有益健康,厭惡者質疑其對人體有害,這樣的爭議至今仍依然存在。
十八世紀是高級法國菜(haute cuisine)正式出現的年代,十九世紀則精益求精,出現了第一位名廚卡漢姆(Marie-Antoine Caréme,1784-1833),以及與名廚相得益彰的美食家,餐廳與咖啡廳也如雨後春筍般大量出現。當時貴族及布爾喬亞階級宴飲窮盡奢華之能事,一頓晚宴往往要上個數十道菜,光看洋洋灑灑的菜單就叫人目不暇接,大部分的菜館往往一口都沒吃,配菜供應的酒也是多得令人吃驚。比起絕大多數居住鄉間的窮苦人民,那種「兩餐不繼」的窘困生活,實在是天差地別。
進入二十世紀後,由於許多客觀因素的配合,像是科技的發展,促使冰箱的普及,解決了食品運輸保存的問題。農業的進步使食品供應無虞,提升了基本生活品質。人類追求口腹之慾的滿足已到達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更進步地對他處飲食產生了莫大興趣,因此餐飲上的國際化成為目前許多國家的共同趨勢。早上來份可頌麵包配咖啡,中午享用一盤義大利麵,晚上在家下廚烹調一鍋西班牙飯,似乎是一件樂趣無窮的事。樂趣起源於新奇的滋昧與食用習慣,這些差異正是不同地區文化在歷史洪流中,點一滴累積而成。了解了背後的來龍去脈,可頌麵包吃起來將有一種獨特的風昧。若是缺少了對歷史的了解,瑪德蓮蛋糕嚐起來恐怕與普通的雞蛋糕沒什麼差別。
法國文豪都德(Alphonse Daudet,1840-1897)在十九世紀末時,寫下對飲食文化發展的體悟:〈飽食終日後方思美饌〉(La gourmandise commence quand on n'a plus faim)。一百多年後的我們,盤中飧有幸比都德豐富許多,在嘗遍各國珍饈的同時,若能思考其中蘊含的相關演變脈絡,感受到的滿足感將不只是僅僅於味覺而已。

十七世紀歐陸男性柔美風潮的創始者 路易十四

法國時尚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在過去是由王室所主導,路易十四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或許在過去的法國貴族,男性在小的時候就會被裝扮成女性的外貌,穿上裙子、留著長髮,但是也由於路易十四醉心於權力的掌控、重修凡爾賽宮,經常於其中舉辦慶典及舞會,設法掌握其他的貴族,以避免其有背叛動亂的意念萌生。然而這些貴族卻也樂在其中,甚而爭相模仿路易十四的裝扮,只為投其所好;於是乎當時的男性柔美風潮就這樣竄起,風行整個歐洲。
年幼的路易十四,沈默寡言、反應遲鈍、個性內向,後來在義大利籍的家庭女教師瑪莉.曼西尼的指導與鼓勵下,閱讀了許多愛情小說、劇本與騎士文學。理性與知性的薰陶下,常常閒來無事便召喚裁縫師到跟前,口述想像中的新服飾;掌權之後,宮中大臣開始模仿他的穿著,像是絲襪、高跟鞋,衣服更鑲上金鍊條;在當時還吹起一股白色假髮風,為了在深色假髮上噴上一層白粉,還得用面罩遮臉,以免粉末飛進口鼻呢!所以當時男性在宮中的性感程度,可不低於穿著低胸禮服的女性喔!
在當時的英國小貴族到了十七、八歲,總會前往義大利及法國來趟歐陸留學之旅。當他們抵達巴黎之後,除了美食之外,不免要大肆血拼一番;回程之時,身上的標準行頭必定是:頭上佩戴噴有白粉的假髮,衣服袖口一定滾有蕾絲邊,穿著絲襪,腳下則蹬著高跟鞋;這些勁爆的裝扮總是嚇壞了家鄉的那些老貴族們,由此可見當時歐洲其他的地方也流行著這樣的裝扮。

2007年6月25日 星期一

善待這群在我們生活中出現的人_外籍勞工

2007年6月25日,星期一;今天拍攝勞工局的宣導短片,內容是關於以同理心面對這些在生活中關心我們,卻無法隨時照料自己親人的外籍勞工。
短片中,我們有幸能找到這位來自越南的家庭看護_阿華;在聊天的過程中,明顯感受阿華優雅的氣質與一口流利的國語,也得知她在越南當地擁有不凡的大學學歷,以及一個和睦的家庭,丈夫和一個優秀的兒子,也是她最引以為傲的話題;尤其是談起目前就讀國中的孩子,她眼中顯現出不同以往的光彩,小心翼翼的拿出相本,謙虛卻帶著些微自信的口吻形容著唯有全班第一名的成績才能穿上傳統服裝參加畢業典禮的兒子,儘管當時淚水已在眼眶中打轉。
從聊天中得知,在越南當地工作,一個月的平均所得換算為新台幣,僅僅兩千元,根本不夠生活與孩子的教育支出;在台灣,就算是區區的兩萬元,也足夠個人生活與家中的開銷;在工作上,她獲得雇主滿意的認同,備受雇主在生活起居上細心的照料;但是因為工作的關係,每兩年才能回越南與家人團聚,所以私底下,也常因為思念家人而撤夜難眠。
有許多這樣的人就在我們的生活周遭出現;試想,當他們來到陌生的國度,在生活上必須適應不同的語言、不同的文化;在工作上,必須盡心的為她的主人打點一切,在私底下,對家人的思念,只能訴諸於短暫的越洋電話以及書信;不幸者,遇到不好的雇主,受到不平等的對待,在心理上還會產生不量的影響;在我的朋友當中就有類似的例子產生。說到這邊,其實我們可以反問:當我們的孩子,到外島當兵,因為水土不服,在生理上受到相當大的影響;每天在面對嚴格的操課與體能訓練,心理的負荷更是沈重;一旦遇到學長的不當管教,更是有苦說不出。如果家中的成員遇到這樣的情形,我們的內心作何感想。若是放大到子女出國唸書,做父母的能不擔心嗎?
現在,台灣的經濟結構不斷的在改變,有人預測:在未來,台灣將會出現所謂的台勞到海外工作,以勞力換取金錢。面對這樣的變化,難道我們也希望以後被海外的雇主所歧視嗎?人說,要別人對你好,必須要先懂得如何付出;在這些外籍勞工,為我們盡心盡力的付出。為我們無微不至打理生活的同時,是否應該也對他們好一點,以平等的心,待他們如親人一般視如己出呢?

2007年6月24日 星期日

Let’s Go to National Museum of History

同樣是適逢週末假日,就在看完了當代美術館的“流行的意外”之後,我來到了國立歷史博物館參觀兵馬俑的特展(也是因為下週六日因為工作的關係要去越南拍片,所以就先來看了),順便看看我的同伴;最近我的朋友都笑說我可以去歷史博物館打工了,因偽造型還滿像的。
據說,這次與千禧年的不同在於,這次展出了就連在大陸的兵馬俑博物館也不一定見的到新出土的彩繪俑;彩繪俑在過去是不輕易對外展出的,主要是因為一經出土的兵馬俑身上的彩繪,不易保存,容易脫落,直到最近才找到保存與修復的方法,才得以公開展出,想到這邊真是令人興奮呢!
在進門之時,首先印入眼簾的是秦始皇陵寢的水銀河示意圖,雖然不是真實的直接呈現在眼前,但是看在眼裡,依然讚嘆它的壯闊,據聞,雖然有科學家發現,但是大陸當局並不敢開挖,因為沒人能估算,埋在土壤中的大量水銀一旦出土,會釀成多大的災害,所以只能運用感測器的數據,繪出示意圖。再則,令人驚羨的就是它的相關文物,不管是馬車的零件還是青銅弩機,在當時都是相當不可思議的器械設計的技術,
其實在當時,人們非常相信死亡只是過度到另一個世界,所以生者並虛偽死者安排一個死後的世界,所以,如果說阿房宮是秦始皇生的時候的住所,那麼從他即位時,開始修繕的皇陵就是死後的住處了。如此壯闊無邊結構複雜的秦始皇陵,不僅僅象徵了中央極權的意含,還表現了其死後依然為王,持續統一全國的意向;除了陵寢遺址是秦始皇死後的起居住所外,周圍還可供秦始皇的靈魂休閒設宴,不但有假山庭園造景,還有白鶴等珍奇異獸於其間遨翔;依照資料的記載,這座秦始皇陵寢建造了長達38年之久,就連秦始皇因積勞成疾過世之時,都還沒建好呢!其工程浩大由此可知,難怪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

透過一片樹葉,看見台北當代藝術館_流行的意外觀後感

適逢週日,趁著工作的空檔前往台北當代藝術館一窺,究竟何謂“流行的意外”?由於當天起了個大早,還在外頭等待開門的時間的同時便用手機拍下了上面的照片,本來純粹只是覺得畫面很漂亮,後來才發現其實也跟這篇文章的主題,有相呼應之處。
“流行的意外”本身可以算是一個聯展,集結了歐美亞等國內外十五位藝術家以及設計師,展出流行之於人性的一個展覽,其中不乏平面藝術、影像作品以及行動藝術等等,議題涵蓋了時尚帶給人們的負擔、種族與文化帶給人們的衝擊、女性議題等等,內容包羅萬象,令人印象深刻足以在心底回味許久。
其中像是台灣設計師王九思,以時尚為主題,以中國的民間故事二十四孝為藍本,創作出人們追求時尚的盲目,彷彿是以時尚為父母的火山孝子,這樣一個令人深思的平面作品;再則是馬來西亞的藝術家,Simryn Gill的“搞定了”,一個黑人女孩以香蕉皮當作是金色的假髮戴在頭上,滿意的笑容彷彿天真的告訴觀賞者,我終於成為人人稱羨的金髮女還,卻不知道這頭金髮無法掩蓋住她原本的膚色,而且香蕉皮會變黑變爛,她不能永久保存這頭令她驕傲欣喜的金髮,是一幅含有嘲諷意味的平面作品;最後介紹一位德國的行動藝術家,Nezaket Ekici,作品中她穿上衣櫃中所有的衣服,隨著穿上一件件衣服的同時,她的步履逐漸蹣跚,行動越來越不方便,就連在冷氣房中也揮汗如雨,沈重的衣服令她難以呼吸,甚至需要有人幫助她穿上最後的五件大衣,似乎也透過了這樣的行為訴說著:現今的世界,是不斷的給予人外在的形象,加諸不同的評論;而人們在給予他人沈重負擔的同時,也將這些負荷加諸於自身。
其實,以上三個展間的作品只是這次展覽的冰山一角,有趣的內容還有更多,藝術的本質與發酵後的含意,每個人看來不同,所得到的訊息也會有所不同,所以希望各位也可以抽空前往欣賞,感受這些震攝人心的魔力。
此外,人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藝術在世界上已行之有年,不論是文藝復興到新藝術,直到現今多樣多元的種類,真要有一名藝術家或設計師的誕生,都是因為歲月的焠鍊與經驗的累積;也許在大風大雨之後所冒出來的一棵新芽,在明天也會成為光彩奪目的新星;所以感謝台北有這麼多的空間,讓這些創作者有幸能盡情發展其細膩而不同於凡人的思惟,這也是我想透過一片新葉來看台北當代藝術館的原因了。

經典的韃韃馬蹄聲

由於媒體大肆的報導,近年來只有上流階層才知曉的著名品牌,諸如柏金包、凱莉包等等,也在平民階層中產生話題。也由於自創品牌的質感提升,並注入了創意、實用、美觀以及趣味的元素在其中,設計師們也提倡以故事帶入品牌,增加品牌的區別與價值,像是法藍瓷就是台灣品牌傳銷國外,在從國外紅回台灣的成功例子。
大家也都知道,在1912年沈船的鐵達尼號中,打撈出完好如初的LV包的傳奇歷史;但是,有人知道最早的品牌故事是哪一個呢?
提示一:它的發跡地點位於紡織大城─里昂
提示二:在今年,正好邁入第一百七十年歷史的悠久品牌
提示三:自1956年開始出產一系列的凱莉包,至今仍受貴婦名媛的青睞,歷久不衰
提示到了這邊應該就非常明顯了,也就是赫赫有名的“愛瑪仕”~
一八三七年,愛瑪仕以生產馬具工房起家,強調運用傳統職人的技術,時時呼應時代的脈動,生產新產品;在過去,馬車是上流階級顯露身分和財富的標記;法國小說家巴爾扎克在許多的作品中就有詳盡的描述,而其本身也是一天到晚沈迷幻想,希望有朝一日能夠攀登上流社會之列的人物。面對上流社會的排場,愛瑪仕出產的馬具自然是掌握了商機之鑰。
而其後的時光,不僅僅是獲得拿破崙三世的喜愛,成為御用商人之列,業務最遠曾擴及俄國皇室,深受沙皇喜愛。
漸漸的隨著馬車時代的遠去,愛瑪仕便轉型生產服飾及旅行用具,並堅持與同期福特汽車“大量生產大量消費”背道而馳的“物以稀為貴“的概念研發新產品。值得一提的是,1930年代,愛瑪仕推出限量的絲巾,每一條絲巾都有不同的主題,而後又接受來自美國白宮以建國兩百週年為主題的訂單。
愛瑪仕最早將商品賦予“故事性”,並祭出“文化策略”,設立自家品牌的博物館,展出馬車時代的旅行用品、歷代歐洲皇室以及美國總統專用馬車上的紋章,僅供顧客與研究人員參觀;以此區隔其他品牌,同時塑造獨一無二的形象。這可是現今需要表現個人特色的我們所必須好好修習的課程之一喔!

2007年3月9日 星期五

何謂台灣的歷史


最近在看公共電視的
台灣人民的歷史

也許是因為它是一個小島吧!
所以在歷史地位中,
始終是一個殖民島國,
沒有屬於自己的歷史~

甚至習慣日本人統治的台灣人民
對於光復後的歲月
反而存在著不確定性
甚至被所謂從大陸來的漢人瞧不起
而令人辛酸的228事件
亦是因為貪腐的官員所引起的

看見這一連串的事件
我們是否應該深思
不論是被稱為番仔的原住民,
還是客人的客家人,
亦或蕃薯的台灣人,
乃至芋仔的外省人。
當我們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
因為先來後到
有著不同的文化屬性
在不同的時間點上
各自有著不同的傷痛
然而不論這些起源
是來自於外來帝國主義的欺壓
亦或個人民族性的執著
可不可以停止這場紛爭
不要在爭論誰才是真正的台灣人
應該讓誰作頭家
倘若要爭
自古以來這片土地便“不叫做台灣“
大家也“沒有種族之分“
甚至“不曾存在過“
全部都是一個地球下的自然產物
我們的祖先叫“盤古“
甚至以“科學“的觀點
我的原本是條“魚“
真的要這樣爭嗎?

各位是否記得228事件的起源,
是賣私煙的林江邁女士嗎?
還是打人在先的警察?
都不是,而是自私的貪官
而今,
在這樣一個民主的台灣土地上,
我們還要再讓這樣的政客來主宰這一切,
讓我們回到過去嗎?
請深思吧~

2007年3月4日 星期日

年就要過啦~


在過去的農業社會當中
通常是過了元宵節
就算是過完年節了

這時候農夫都要辛勤的下田
開始耕作了

當然在繁忙的現今社會
是不可能如此
一開工就要開始忙了
甚至連年節都沒有啦

所以囉
懶散的我
在之前開工之後的調養之下
現在也該好好的奮起了

所以今後
我的第一個工作方向就是
提升再提升我的SENCE
不論在文化面,精神面,
甚至是影像的質感上來說
都要好好的提升囉

2007年2月26日 星期一

好久不見了,各位


久違了各位
今年過年有沒有吃的飽飽啊
小心跟我一樣
一個不小心
體重狂飆五公斤啊
不過還好看不太出來啦
因為原本就那麼圓啦
哈哈

不知大家有沒有跟我一樣
也過得很充實呢
起床、看書、吃飯、看書、吃飯、看電視、睡覺
一方面也是為了過年後的工作準備啦
一方面也是想要加強自己的專業能力囉
希望來年不論遇到什麼影片
都能迎刃而解啦

2007年2月19日 星期一

真是方便啊


最近買了一個
可以用MAC看數位電視的東東
還真是方便呢

對我而言
想要把一些好的影片儲存下來
有時看到一些好的影片
在看過之後卻忘了一些重要的細節
所以希望可以把這些影片存下來
若是只用DVD錄下來
又不能只擷取一些自己想要的部份

自從買了這一個東東之後
我可以隨時想要錄自己需要的影片
還可以從中擷取自己需要的部份
完全的快速,便捷
可以輸出任何的檔案格式
可以提供自己隨時隨地觀賞參考之用
希望今年可以給自己多一點的靈感囉!

2007年2月14日 星期三

即將過年了



就快過年了
這幾天都在忙著結過年前的案子

其實除了忙案子以外
同時也忙著精進自己在剪接上的
用色、Layout、字體等,
所以這次剪接也較為用心
花了比平常多兩倍的時間
希望可以為過年後做準備

如果有時間的話
我還想進D1軟體做調色呢
我是這麼想的,哈哈...

2007年2月8日 星期四

慢半拍...


每個人對事情的反應步調都不一致,
這是否會反映道一個人的生活態度呢?
如果對於生活的步調要求緩慢的人,
是否在工作上亦是如此?
如果生活與工作的步調可以不一致,
是不是就代表他比較執著於生活品質,
或是懶散於工作?
有些人總是在腦子裡盤算一些事情,
衡量的時間比較長久,
我們可以說這個人反映比較慢嗎?
生活步調慢的人是不是做事也比較慢呢?
希望有人可以給我一個解答...

2007年2月6日 星期二

一直沒發現


今天下午再太極剪片
原本只是一時的興起到處晃晃
卻看到後面的河堤
如此的美景也是難能可貴的
畢竟也是天時地利人和呢
這可是要天氣好
有點雲又不太有雲
適當的溼度
唉!說那麼多
不如看照片啦!

2007年1月31日 星期三

多事之秋



最近我的朋友們煩惱還蠻多的,
所以對他們也需要多些關懷...

其實不管煩惱有多少,
有時這些煩惱的源頭
也跟個人特質多少有些關係

我倒是認為
身為一個好朋友
真的需要站在他們的立場
給予一些鼓勵
畢竟當正面能量產生時
也多少可以轉換他們目前的沮喪
甚至可以幫助他們釐清事實
或是找到出口

我希望我的朋友快樂
也希望永遠可以成為他們的天使...

2007年1月30日 星期二

生日禮物


二月份即將來到
心情分外的期待
畢竟前任男友的生日就在二月

禮拜天的晚上
心中不斷的籌劃
什麼樣的生日禮物對他最受用
又是無價的
他說:
已經是朋友了,不應該送太貴重的東西

翻開我的手機
行事曆上記錄了我們過去的種種
何時約會、何時吵架、何時分手
分手當時我的心路歷程又是如何如何...

原本想用這些記錄寫成一封長信
告訴他,我希望能永遠當好朋友
告訴他,我希望他不要躲我
告訴他,我希望可以祝福他

霎時
原本興奮的心情
突然變得複雜了起來...
輾轉難眠

“如果我會這樣
我就不應該讓他也如此“
當時心裡是這麼想的

好吧!
就把長信改成短信,
簡單告訴他我的心意好了...

2007年1月26日 星期五

看別人總是比較容易


偶然間跟朋友聊起彼此感情的問題
霎時間突然發現
為什麼看別人總是那麼的簡單
而對自己的問題總是盲點重重

也許在面對感情的時候
需要以旁觀者的心態
偶爾跳出來看一下
看看伴侶是否壓抑
需不需要適時給他一點支柱
需不需要一點喘息的空間

這些問題是需要經常問自己的

2007年1月24日 星期三

為自己的往事編號


今天又開始冷囉!

天色陰陰的,
空氣中刺骨的涼意,
襯托著最近的心情...蕭瑟。

趁著最近工作告一段落,
正好空閒的時候,
整理了過去一年半來用手機拍的生活照,
看看過去一年半來去了哪裡?
跟哪些人出去玩?
做了些什麼事?
並一一上了日期編號
記下了生活點滴....

不僅訝異自己的記性
還發現自己過去有多麼的多采多姿...

我想
最主要的還是要感謝這些好朋友們
畢竟 有了他們
才能成就這樣的我
我才能繼續開朗的生活下去...

2007年1月22日 星期一

快樂分手節



上個禮拜六
也是一個陰雨霏霏的天氣
我與已經成為朋友的前BF去城市舞台看戲
內心已經沒有任何的激動與期待
畢竟經過一週的調適之後
已經可以朋友的身份與他自在的相處

回想當初剛分手時
萬般的不捨
用盡一切手段希望與他復合
“畢竟他是我遇到過的男人中最好的啊!“
我是這麼告訴自己的...
但是從未想過,“這樣對他公平嗎?“
雖然過去是因為自己的任性與不珍惜,
而今想要改變這樣的情況...

可是轉念一想,
“一個好男人跟一個適合自己與之白頭的人是不一樣的“,

這好男人的純真與直率是優點,
看戲看到喜歡的地方會大聲歡呼、大聲鼓掌,
若是情人的身分,
在我看來卻變成太過OVER,
但若是成為朋友,
卻又覺得這樣還好,
“難道對待朋友與情人就是會有兩把尺嗎?“
我突然這樣問自己...

的確,分手成為好朋友,
對我倆應該是最正確的決擇,
就這樣吧...

2007年1月20日 星期六

標準


通常我們會說一個人很有原則
可是究竟會多有原則呢?

我們對每個人都可以很有原則嗎?
在對不同的人都可以有相同的原則嗎?
在相同的原則下會有相同的評價標準嗎?
就算是同樣的人,
在不同的時空下會有相同的標準嗎?

有時反過來思考,
在同樣的情況下
為什麼我對情人的反應
會比對朋友來的大?
是因為對情人要求較高,
還是因為互動太親密
導致眼裡容不下絲毫的缺點,
這樣對他其實是不公平的...

當然
大家都知道這樣不好的,
但卻總是重複這樣的錯誤...
是愛情的感性掩蓋了平時的道德理智,
亦或人類總是重蹈覆轍的劣根,
我不知也不解,
只希望未來在遇到更好的男人的同時,
可以給予多一點的寬容
讓他得以在我的愛情國度裡生存下去...

2007年1月18日 星期四

新年新希望


一轉眼2007年就這樣的來了
自己也真真實實的邁入三十大關

長了這麼多的歲數
也不能就這麼算了
也該給他重重的許下一個願望吧

就這樣吧!

我期許今年的我
可以更成熟,更穩重
過去因為我的任性而受傷的人
我要向你們說聲抱歉
也希望有機會
可以好好的補償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