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27日 星期日

咆哮的年代

LES ANNEES FOLLES一詞在時尚演進史中,即瘋狂年代的意思。介於1919~1929年間,正確的來說,它起源於美國,當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一股渴求運動、速度和瘋狂的慾望應運而生。主要是擺脫以往對女性的禁錮以及他們身體上的束縛。
The Art Deco spire of the Chrysler Building in New York, built 1928–1930
Walter Dorwin Teague's "Beau Brownie" camera for Eastman Kodak.

此一年代,在美國名為Roaring Twenties,其特色是爵士樂的萌芽以及有稜有角的「Art Deco」裝飾藝術發展至巔峰,前所未有的工業成長以及遠距離的貿易發展,也加速了消費者的要求和期望,汽車、電影、收音機讓生活形態朝向摩登化,女權也被重新定義。到了下半時期,此一潮流移向當時正忙於戰後重建整合的歐洲,將生活急速的推向摩登化。尤以法國於1925年在巴黎舉行的「L’exposition internationale des Arts decoratifs et industriels modernes」國際裝飾藝術當代工業展覽,將LES ANNEES FOLLES推向極致。這樣的演變分從「建築」、「汽車」、「裝飾品」、「在劇場、花園、街道上的藝術」延伸至第五個主題「教育」。而時尚,被歸類為第三個主題「裝飾品」裡。
這時的女性形象是大膽而自由的,她們從事戶外活動、開車、用煙斗抽煙、將頭髮剪短,並將男裝的元素應用到女裝上,設計師Jeanne Lanvin利用鑲有閃亮寶石的超大蝴蝶結,讓充滿建築結構敢的長袍愉悅起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1929年美國華爾街股市崩盤,宣告瘋狂年代的終結,但是它一直深植於今日設計現象的美學概念裡。走進巴黎Musee Galliera,當你看見Paul Poiret設計的tunic上衣以及以單片布裁剪出來的Dolphinium洋裝時,幾乎會誤以為是今日銷售成績極佳的設計師品牌Isabel Marant店面櫥窗裡的展示呢!

~以上內容皆摘錄自2008年1月15日發刊的PPAPER中的LES ANNEES FOLLES報導內容~

其實,LES ANNEES FOLLES在Wikipedia裡面,不同語言有不同的意義,也因為每個國家發展的差異而給予了不同的表情。若你仔細察看,當中還會發現許多我們耳熟能詳的名詞,像是超現實主義、爵士樂、卓別林、探戈、禁酒令乃至於黑手黨。或許這些名詞都不是當時才發跡的,但在當時也是到達一個巔峰的狀態。

過去上課時,老師說過:「達達主義的出現,是反應當時對於戰爭的一種批判。」又說「世紀末常會出現一些奇幻文學,以表現人心的不安。」現在回想起來,不論是瘋狂年代還是咆哮的年代,都真真確確的表現戰後當時,人們急欲重整復舒的心境,只是在課堂中我們看見的是文學以及藝術上的表現。在這裡,涵蓋了時尚;廣義的範圍,擴大到政治、經濟、科技、文化、電影,甚至是女性主義的範疇。

再看看我們所處的時代環境,不也是如此,只是從二十世紀進步到二十一世紀,電視節目的普及,讓我們看到了眾說紛紜的政論性節目,關心政治的年齡層逐漸下降,人口也逐漸上升;因為網路的進步,我們可以了解國際對我們的評價;為了生存,餐廳也推出了平價的精緻餐飲;每戶至少一輛汽車的我們,明顯感受油價的波動;因為中小企業逐一的倒閉,也看見小黃滿街跑的景象;全球化,導致國家發展的大好大壞,只要股票一有波動,全球便陷入一片哀號;消費形態,出現了M形的趨勢;只是一切進化的太快,所有的行動還來不及反應,便瞬間消失在時間波濤洶湧的洪流中。

仔細觀察,歷史不斷地在原地打轉,不斷地重複上演著相同的劇碼;不同的,只是操作的人罷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