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11日 星期日

旅行的起點,大河

  旅行的起點是什麼?是旅程中的第一站,某地方?還是旅行者生長的地方,家?在這裡我想要討論的是“心”,關乎踏出旅程第一步的“勇氣”與“動機”。這次的旅行/移動影展中的一部電影《大河》,就是一部探討旅行的勇氣與動機的影片。

電影簡介

  先來簡單的介紹一下,這部影片中三位主角與時代背景好了。哲平,日本男性,單純喜歡旅行的背包客,不受羈絆。阿里,巴基斯坦男性,為了尋找離家的妻子隻身來到美國。莎拉,美國白人女性,自然主義崇尚者,與爺爺居住在旅行貨車內,但從未踏出過生長的環境。這三人相識於荒涼的大峽谷地區,時間正值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過後的十年內。

  從上述的種種,我們大致上可以看出這部電影隱含了現下普遍在討論的全球化議題,以及人類渴望藉由旅行改變卻不願拋去既有思想的矛盾


全球化的思惟

  往往在我們旅行的過程中會有一些不愉快的經驗,而這些經驗的開端是什麼呢?也許是因為對彼此習性不熟悉,也許是因為某些偏見所導致。

  就像電影裡的阿里,一個單純的伊斯蘭教信仰者,為了尋找離家的妻子來到美國。但是,只要看到他的樣貌與國籍,都讓人聯想到恐怖組織,不得不對他嚴加搜索,甚至在踏入「自由民主」的美國國土的一剎那,便被帶到小房間內,接受全面性脫衣搜身的不平等待遇。在這裡我們看見九一一事件之後,世人對恐怖攻擊揮之不去的陰霾,進而影響到無辜的中東國家人民;然而對於國際情勢的一知半解,搞不清楚中東國家之間差異的,大有人在。

  回歸到現實世界,我曾看過一篇報導,內容是關於一個來自中亞地區的伊朗人,他說:「當初來台灣開餐廳的時候,很多顧客會很沒禮貌的問他,你們是不是崇尚一夫多妻制,那鐵定很花心;也有人認為他們是不是跟恐怖組織有關,也有人不敢進來用餐。」他也解釋道:「很多人經常會搞不清楚一夫多妻真正的來由,更何況我們現在也都不這麼做了。而且伊斯蘭教跟恐怖組織是完全不相干的,我們伊斯蘭教主張的是仁慈;也希望大家不要聽到中東就想到恐怖行動,我們是有區別的。」這不正是因為偏見所導致的曲解嗎?就好像過去外國電影或畫冊裡的東方人物角色,通常會被描述成狡猾奸詐並且滑稽的類型;可能還要有兩撇小鬍子,手裡再拿個算盤穿著唐裝之類的。甚至到了現在,還是會有人分不清日本人、中國人跟東南亞地區的差異呢!

  無怪乎學者們認為,全球化是一個不可能的境界,因為我們常會自以為是的把某些區域用框框圈起來,認為這些地方的人事物都是相同的,卻也忽略了時間、歷史事件、種族融合......等因素會造成些許差異,所以根本不能混為一談;更何況,大部分人在既有的教育知識底下,無法捨棄出身地所教導的觀點與思想,更難以接納那些異於自己的生活價值觀,在這樣的基本條件下我們如何去談及全球化呢。


旅行的思惟

  電影當中對於角色的巧妙之處,在於他們對旅行的看法。這三種迥異卻有層次差異的看法,也緊緊的維繫並改變這三個人的命運。

  哲平放蕩不羈的浪人性格,深深吸引著莎拉,也開啟了莎拉渴望旅行的心靈,但哲平卻始終不願意給予承諾,相對的也讓莎拉陷入矛盾的兩難;究竟要大膽的自我放逐、浪跡天涯,獨自面對外界環境的考驗?還是依偎在哲平的胸膛,跟隨他來一趟平安之旅?然而,哲平也考慮自己是否需要一份歸宿,回歸平淡?或者持續這種天下為家的浪人性格,不斷接受新事物帶來的刺激?這兩人的性格,形成一種你要我不要、我要你不要的拉距局面。

  阿里,是個結了婚的中年男子;旅行是他不得不的決定,為了找回離家的妻子,他不惜飽受種族歧視的煎熬來到美國;家鄉以外的地方,對他而言就像是車流湍急的大馬路,之所以離開家鄉完全是為愛鋌而走險。相較與莎拉,為愛而旅行這一點似乎正好相反,然而莎拉正是因為他,而決定開始一個的旅行;而他也因為莎拉而解放了他對於感情的執著與控制慾望。

  而哲平與阿里,在美國境內同樣屬於外來的旅人,但一個是無視於他人看法的年輕浪子,一個是太在乎別人對他的待遇,經常自怨自艾對現況不滿的更年期老頭。經過長時間的患難與共之後,這兩人逐漸的接納彼此,也學習到對方的優點。哲平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的未來,阿里也不再自怨自艾。

  旅行,是一個充電的空間,也是逃離現實生活的空間。它可以令你成為放蕩不羈、瘋狂而不顧眾人目光的無賴,因為在旅行的空間沒有人知道你是誰,即便你肆無忌憚的毀了自己的形象,大膽的嘗試過去所不敢做的行為,也不會有人認識你知道你;即使有批評,也無關痛癢,因為它不一定會跟著你一輩子。

  但是,這也關乎你是否願意在旅程當中放下一切,重新歸零。如果你願意歸零,那旅行就是充電的方式;否則,不論你去到何處,家鄉的一切都仍像是一條無形的繩索,時時刻刻羈絆著你。

  在現實生活中的你,想成為哪一種人。釋放當不羈的哲平、渴望動身卻有惰性的莎拉、還是未曾想過旅行的阿里?當你踏上旅程之時,你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是莎拉,還是哲平,或者仍舊是自怨自艾、處處設限的阿里。


人物設定之於故事發展的思惟

  現在,我們試著跳脫電影,跳脫導演與編劇對角色的安排。假使我們有機會自己來說故事,你會怎麼設定這三個人的身份?最終,這故事將會進行成什麼樣的局面?是詭譎、驚悚還是荒誕?在這裡,我之所以使用與電影無關的三種形容詞,主要是希望各位可以發揮想像力;當然,你也可以說一個浪漫的愛情故事,讓離開的那一個,重新開始一段改變人生的奇幻之旅

  如果是我,我會說:「阿里是一個來自神祕國度的女使者,旅行的目的是為了完成她那不可公諸於世的機密任務。而哲平是一個調皮搗蛋的年輕女子,總是有意無意的破壞了別人原本的計畫,旅行是她生活的方式之一。莎拉是一個對現實不滿、渴望改變的男性;但矛盾的是,他總是在即將改變的當下躊躇不前。在這次的故事裡,因為神祕的阿里,跟調皮搗蛋的哲平,改變了莎拉的一生。」

  故事的開始跟結局已經讓我說完了,中間的細節可以由讀者自由想像填充。在這樣的規則之下,你會發現中間有許多空間可以發揮,然而故事的主軸也會因為每個人的版本不同,有了不同的詮釋方法;假設,人物設定不在規則之中,那麼將會有更多不同的可能。

  那麼反過來看,假設我要各位敘述一則故事,角色自定,但是主軸必須涉及九一一事件發生之後十年內的時代背景,跟旅行有關,要精彩而且有延伸意義。那你會怎麼敘述呢?提到這裡,我們便不難理解這其中,人物設定與故事發展的意義所在了。如果沒有巴基斯坦來的阿里,我們怎麼凸顯美國人受到九一一事件創傷之後的反應;如果沒有哲平與莎拉,我們怎麼比較人們對於旅行既愛又怕的矛盾心理呢?再則,沒有哲平這個啟發角色,莎拉不一定會被改變,那故事性便少了一層了。


結語─關於大河

  在看電影的時候,我一直看到荒涼的沙漠或者是沒落的西部小鎮,全劇裡完全沒有一條河流,為什麼它要叫“大河”(Big River)呢?

  大河是由什麼匯聚而成的?沒錯,就是由許多小河川匯聚而成;也許,這些小河川來自於不同的地方,源頭屬於不同的山脈,它們所負載的“水”曾旅行過不同的地方,看過不同的景象;現在,它們匯聚在這條大河川上,分享彼此旅行的經驗,交流觀點:在下一次的分支,即將分散開始各自的旅程。河川成了水的容身之處,也是承載水、引領水航向未知命運的大船;劇中的主角是水,相聚的命運是河川所造成,電影演的是他們相遇的時刻。

  不過還有另一個想法,在我上網查詢資料的時候,發現美國有一隻改編自馬克.吐溫小說“頑童歷險記”(湯姆歷險記的續集)的百老匯歌舞劇,正好也名為“Big River :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小說裡敘述的是一個關於勇氣與愛的探險故事,而探險的路線,Big River,正是他們意欲航向自由州的密西西比河。

2000年演出劇照
2003年演出劇照,當時全劇以手語演出

  然而從小說文本,以旅程的觀點來看,似乎我們可以說“大河”是旅行與探索之路的代名詞。從諷刺文學(頑童歷險記曾被分類為諷刺文學)的角度來看,電影似乎也同樣在諷刺世人看待與自身有差異的事物時所流露的不屑與不解

  整合上述的觀點,Big River似乎成了不同文化之間的連結,也是文化形成的搖籃,更是走向幸福未來的康莊大道。所以“Big River”也可以說是電影裡三個主角心目中對旅行願景的渴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