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29日 星期六

充實的週末

這禮拜,因為公司不用補中秋連續假期的班,所以特地給自己安排了全天候的行程。行程安排大略如下:
上午,事先預約了時間去剪了個新髮型,揮別過去的長髮,換一個全新的好心情;
下午,貪婪的逛了兩個美術館,一是當代藝術館,二是北美館;如果你問我怎麼可以一次趕兩場,不會很累很趕嗎?安啦!因為北美館的每個禮拜六,都有夜間開放喔!而且是免費的呢!
先來說說新髮型吧!其實,早在兩個禮拜以前就想把頭髮給剪了,之所以拖了兩個禮拜,主要也是因為在考量:一旦剪了頭髮,那我之前買的髮簪不就要浪費在那裡了;用過的貼身物品,應該沒人要買吧!再加上目前的那把斷箭還挺特別的(之所以名為斷箭,是因為這隻髮簪上有一隻帶著翅膀的龍跟一顆晶瑩惕透的紅寶石,雖然在之前被我的鋼絲頭給凹斷了,可是還能用就是了......),擺著不用,可惜了!
今天好不容易下定了決心要剪短,因為我想脫離頹廢的宅男一族,變成人見人愛的型男囉!只是,看著之前死撐活賴,好不容易留長的頭髮,咻~的一聲,掙扎落地,那種感覺還蠻複雜的,像是告別過去,迎接新的生活;當過去的回憶也應聲而落時,也是該說Bye-Bye的時候了。當然,頭髮剪短了,沒有東西可以遮住肥肥的圓臉,勢必要勤加運動,減肥了!不過新髮型倒還挺令我挺滿意的,想看嗎?別急,下禮拜就可以看到囉!如果是大安社大的同學,那就要記得來上課喔!
到了下午,考量到北美館禮拜六晚間都有夜間的免費場次,再加上跟搭捷運回家的方向順路,所以就先去了當代藝術館。也許你會好奇,上禮拜不是才去過嗎?(相關內容,請到My Learns的“0922 當代藝術館-V2特區預覽”觀賞),其實這次去是想再去玩玩,像是:繪、北京加速器或是PainStaion。因為這一類互動式的展品都很有趣,要玩的人很多,必須花時間排隊;再說,反正門票也只需50元,以遊樂場的價位而言,它可說是值得中的值得了。
就拿“繪”來說好了,你可以用毛筆直接在白紙上隨意畫出任何你想到的圖案,經由掃描裝置輸入電腦中,最後利用五種模式,去分解、移動、重組你的每一筆軌跡,重新拼湊一個全新的創意。在以往,我們都會說:篡改別人的東西,是很不尊重的行為。那麼,如果現在每個人都可以是藝術家,每個人都可以創作;當我們自行創作,玩味自己的構思,所有天馬行空、意想不到的事,都將會呈現在眼前。不同領域的人,都可以成為藝術家。這也是這次V2 Zone當中的議題之一。
稍晚,又逛了一下北美館。如果說還是有人認為:北美館只是展出一些比較高層次的藝術品,像是雕塑、水墨、油畫等等的,那你就錯了。這次去了一趟北美館,發現收穫還真不少。諾大的空間裡,分了五個展區,有複合媒材的、照相的、靜物畫的以及紀錄性的,。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靜物的部份。
如果說,你還不能夠細分藝術史中出現過的派別的話,帶著語音導覽,走進“靜物 物件‧記事”的展間,這是一個到2008/02/10的常設展,雖然都是現代的創作,但是其中媒材包含了一般的油彩、水彩,甚至照相、裝置藝術,風格從靜物、照相寫實到後期的超現實都有。可以先自行觀賞分析,在透過語音導覽詳細的介紹,對於美術史當中的風格與意義,必然會有更高一層的加分喔!
此外,在頂層的陳孟澤個展,最主要是展出以透明為主題的創作,看過他的作品,完全是佩服到一個不行,除了他對空間分割的熟練以外,更是無法想像,油彩可以做出這樣清澈透亮的效果;在靜物的展區中,我們所看到的油彩,都是鮮豔、厚重,主要的呈先都是濃重強烈的色系;但是在這邊,竟然呈現出玻璃反射的透明感,不得不令人折服啊!
其實,平日在工作上,多少會有一些因為責任所帶來的壓力,所以假日可以來這邊晃晃,相信可以給我們心靈上另一層面的加持,昇華我們原本沒有的部份,千萬不要讓工作把自己變成機器人囉!

2007年9月22日 星期六

當代藝術館-V2特區 動態媒體的預覽

九月二十二日,適逢中秋節的連續假期,一連串的長假,加上社大連續兩週的停課之後,即將面臨的是十月六日當天「全天候藝術薰陶」的洗禮;一方面也是為了完全擺脫前兩週來工作上的緊張情緒。所以這一天,我給自己安排了一場「台北當代藝術館─V2特區 動態媒體—行動,互動」的預先瀏覽,好讓自己能先行消化一下這些國際級的大師,帶給我們心靈上的震撼。
其實在這邊我也建議各位同學可以先去看看,畢竟到了當天,又要看展覽又要聽座談,其實還有點趕,若要在會後能分享些什麼,可能會有無言以對的窘境喔!以我過去的經驗,若要細細品味(並非走馬看花喔!)看完兩層樓的展覽,少說也要將近二至三個鐘頭的時間呢!
在這一次的展覽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深受共鳴的是來自英國的克里斯.歐克雷的作品的作品「型錄」,在導覽手冊當中的第一行是這麼說的「如果你變成了可被查閱的「目錄資料」,這樣的世界你將如何面對?」;不知道各位同學是否曾經在搜尋網站上打入自己的名字?當一連串的資料出現,都是跟自己相關的,甚至根本就是你自己,這時只要是你曾經做過的事,不論好壞,一一出現,包含曾經因為走路而採死一隻螞蟻般的小事都不放過。此時,你會作何感想呢?我就有這樣的經驗,上了google輸入自個兒的名字,還真的出現了所有我的資料、曾經參加的活動,好像自己就是個商品,供人瀏覽,起初心中還有些許的自豪呢!
通常,我們要買一樣稍微高單價的商品,都會先上網比較一番;那麼,如果我今天也成了一件商品,在網路上供人比較,那麼另一個比較者會是誰呢?條件是不是比自己好?如果比較者的條件較自身差,會不會有所不悅?會不會擔心對方不滿意?如果,這樣的模式移植到交友網站上,我們要如何表現自己,才能夠讓自己吸引好的網友呢?或是因為自己的條件好,別人想認識我就得付出比較高的單價,這樣我會有榮譽感嗎?還是,會擔心這個空間是一個色情仲介網呢?
這一連串的問題在之前從來沒被人提起過,是因為被比較的是沒有思考能力的商品;如果今天這些商品突然之間長了腦袋,有了智慧跟思考能力,它們會讓生產自己的廠商做出這樣的商業行為嗎?
其實,一開始在看這些作品時,難免會有些許會心一笑的反應,為的是讚賞這些創作者的思考角度與眾不同;不過靜心下來思考,如果你可以回饋給自己一堆問題,那麼這些創作者就成功了。因為他們就是希望我們自我反省!
這次的展覽,其實有許多作品都還蠻值得觀賞的,裡面包含了新的技術、新的應用,值得令人深思的議題以及逆向思考的觀念。但是由於篇幅的關係,只能提出我個人最喜歡的部份稍作分享,至於其餘的部份就留給同學親自去感受消化囉!

2007年9月4日 星期二

希羅尼穆斯·波希

在荷蘭的課堂中,第一次見到波希的畫作便覺驚為天人,令人感興趣的是他在一系列作品中,代表邪惡事物的妖魔鬼怪的造型,相當的可愛,如果用在童書中,似乎還比那些惡龍啊,巫婆什麼的,來的有趣的多;況且在過去關於聖經題材的畫面,似乎沒有像他的作品那麼強調妖魔鬼怪的形體。這不禁讓我聯想到中國喜好以文字描寫鬼怪的蒲松齡。
本來還想為波希起個「西方世界的蒲松齡」這麼一個稱號,但仔細考證了一下,才知蒲松齡還是在波希死後將近一百二十多年才出世呢!所以,該稱蒲松齡為「東方世界的波希」才對吧!因為這兩人對於妖魔鬼怪的描繪,可說是前所未有的,只是波希的妖魔鬼怪世邪惡的,而蒲松齡的妖魔鬼怪可是險惡世間中的一朵蓮花,仍保有一顆良善的心呢!
此外,在德爾沃的畫中,經常可以見到極為不正常的大小比例,像是上方左圖茅草屋內的驢子,似乎得低著頭、彎著身軀才能走出這狹小的門,右圖的聖母與聖子的比例也極為奇怪,若還是初生的嬰兒,手腳有怎會如此瘦長呢?而上方在茅草屋頂上窺視的兩個人的身形大小,又顯得比下方的聖母短小,有點像是哈比人的身形;如果站在驢子前,可能比驢子還要矮小吧!而這樣的情況是否受到義大利的矯飾主義所影響,就有待查證了......
另外在他的構圖上,也是極其複雜,有時在細微的地方還藏了畏鎖的半獸人在裡面,若真要細數他的畫中有多少生物在其中,還真不是件簡單的事呢?

2007年9月3日 星期一

介於現實與夢幻間的超現實 德爾沃的童年綺想

在上課的時候,看到老師解說比利時的畫家,德爾沃,就非常的感興趣。因為,在他的繪畫中,我看見了不同於一般的超現實,似乎比較容易理解,在情感上的頻率也較為接近,所以特別去借了一本畫冊來看看。
在看了他的畫冊之後,我感受到了更多令人振奮的視覺感官。像是他在一系列以骷髏為主角的作品中,就有一些類似聖經故事中,耶穌受難的場景,彷彿是用他的方式來重新詮釋這些死亡的議題,而這些骷髏似乎仍有生命一般,會微笑、有哀傷,殊不知是以揶愉的手法嘲笑人們面對死亡的哀痛,還是要人們重新審視生命呢?
德爾沃在中學的實驗室中,就無視於消毒水的漫天臭氣,而透過玻璃仔細審視櫥窗內的生物骨骸,與他們對話,或許這就是德爾沃對於作品中的骷髏真正的看法吧!
此外,在之後出現的一系列火車圖像。他並不像其他的畫家,描述科技的脈動,僅僅只是單純的想要畫出兒時對於火車與車站的記憶。從這一系列畫面中,也發現他對於火車這項科技,似乎存在著一種科學的情愫;而這邊所謂科學的情愫僅僅只是我個人的看法罷了。像是整齊排列的電纜,並肩的列車,就連空間的描繪上,好像總是有一條隱形的水平線在箝制著這些物體的排列。
最後,其實在他所有的作品中最大的特點,除了超乎正常邏輯的透視感以外,就是始終如一,像是同一個模子刻劃出來的女性,即使赤身裸體,也絲毫引起不了觀賞者的性趣;反之,是在告訴觀賞者,裸身才是自然的,天生的皮膚好過後天製造的衣服,穿衣者在她的身旁,反而呈現出最脆弱不堪與不自然的一面。
尤其是當我們看到男性的裸體,並不像古典時期強調肌理,呈現壯碩之美,好像都還是發育不全的孩子一般;據網路上發表相關訊息的網友http://summer121.blogspot.com/2006/09/blog-post.html表示:「在美術館中,看到德爾沃小時候,常被打扮成女生模樣的照片,也許是因為如此,他筆下的裸女多不具吸引力,男體也不具威脅性與侵略性,而僅是表現性別上的一種神聖特性。」是否果真如此,恐怕還得多看些資料來參考一下囉!

2007年9月2日 星期日

閱讀貝聿銘 看見華人建築師無國界的榮耀

自從看見羅孚宮的玻璃金字塔,認識貝聿銘,知道他生於廣州,所以不算台灣之光。而愚昧無知的我竟然不知道台灣也有一座建築是由他所設計建造的,那就是台中東海大學的地標,路思義教堂。
這座三角形的黃色建築,為了採光及明確表現結構起見,四片曲面完全分離,類似倒置船底,在內部的頂頭上方產生了一條類似一線天的摟空;記得過去曾經到那兒去應試該校資訊學系的插班考試,還看過呢?早知道,還真該上前去仔細瞧瞧呢!畢竟,現在人家在羅孚宮的金字塔,可算是羅浮宮內排行前三大藝術品中的第三大呢!
其實,仔細看過貝聿銘散佈在世界各個角落的作品,似乎並沒有任何相同之處,完全是依照當地的景觀,所設計出來適切的形象;如果說要有相同之處,應該就是玻璃吧!玻璃是他喜歡的建材之一,也結合了這位現代主義建築大師的名言,「讓光線來作設計」,而光與空間的結合,使得空間變化多端,也是他的特色之一。
或許,現代建築在外型上似乎脫離不了,方形、圓形以及三角形等基本的幾何造型,好像不如古典時期的巴洛克有這麼多的雕塑來裝飾,但是在貝聿銘的巧思、空間與光線的結合之下,反而變成了擁有精緻美感的精品。看了他那麼多的建築作品,除了華裔美籍現代建築大師,我還想給他一個稱號,那就是「無國界的現代建築藝術家」,因為他從不限定自己,該為哪個國家?或是該做出什麼形象的建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