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27日 星期日

啊!我在國家劇院被拉夫拉綁架了

 2008年7月26日,這天可以算是我第一次在國家劇院中感受如此真切的壓迫與不安吧!

 耳畔是震耳欲聾的槍響聲,恐怖份子不斷瘋狂地咆哮,說著我聽不懂的語言。眼前的舞台上,擺放著像是瓦斯筒般大小的定時炸彈,黑暗中閃爍的數字彷彿蓄勢待發的兇猛野獸,隨時將撕裂、吞噬劇場中無辜的性命。看著眼前莫名的場景,面對內心壓抑的緊張情緒,我像是無助的孩子,有一股想放聲大哭的慾望。劇場內的燈光全開了,勁裝打扮的黑衣女子身上綁滿了一觸即發的炸藥,究竟是什麼樣的原因,讓這名早已走入家庭的婦女,再度離開家庭,以堅定的眼神,抱著必死的決心站在眾人面前......

 若提到西班牙拉夫拉前衛劇團最早呈現在眾人面前且最廣為人們所熟知的作品,就屬1992年在巴塞隆納奧運開幕式演出的【地中海戰役】;透過轉播放送給全球5億人欣賞,自此一戰成名,成為全球公認最具創作能量的劇場巨人。在影視媒體的部份,也曾參與法國電影【香水】擔任經典畫面的視覺設計與指導。2007年底,拉夫拉前衛劇團首度來到台灣,以【世界之船】的演出參加高雄跨年晚會,驚艷全場。該劇團的相關簡介,也歡迎參閱自由電子報,關於2007年拉夫拉影像回顧展的相關報導。然而這次的【莫斯科人質事件】也是拉夫拉劇團藝術總監Alex Olle對於2002年在莫斯科杜布羅夫卡劇院的人質事件中所提出的反思

 在看過國家地理頻道對莫斯科劇院人質事件的描述之後,我多少對這個曾經震撼國際視聽的新聞事件有所了解(相關資料在這裡我就不多加贅述,也歡迎各位看倌到連結網站閱讀)。其實,自1991年蘇聯瓦解以來,車臣與莫斯科當局的紛紛擾擾便已維持了17年之久,主要原因在於莫斯科當局不願放棄經過車臣地區石油與天然氣管線的重要資源。十數年間,有30%車臣人遭到殺害,許多車臣婦女的丈夫或兒子無故失蹤,她們搜集並紀錄數百卷恐怖罪行的錄影帶,並將之偷渡進入歐洲,向國際人權法庭控訴,亦有部分車臣婦女選擇加入炸彈自殺的恐怖事件。

敘述至此,我不禁在心底產生一連串的想法與疑問,諸如:

一、俄羅斯與車臣,似乎就像美國與伊拉克之間,俄羅斯對於車臣獨立的不妥協主要是因為牽涉到能源的利益關係;那麼這些所謂的強權大國跟以往實行侵略併吞的帝國主義有何分別?

二、為何在莫斯科劇院的人質搶救行動當中,俄羅斯方面並沒有提供完善的後續措施,導致許多人質的死因並非車臣恐怖份子的襲擊,而是因為被催眠瓦斯迷昏,窒息而死的?而今,俄羅斯當局仍舊不願公開該瓦斯的化學成份。

三、在劇中,一名年輕的恐怖份子為了營救劇場中上百人的性命,毫不考慮的開了生平第一槍,射殺了情緒失控的同僚。相較於俄羅斯當局不惜犧牲上百人的性命以嚇阻50名車臣武裝份子的恐怖行動;俄羅斯政府與恐怖份子誰才是真正的恐怖製造者

四、從2001年911恐怖攻擊、2002年巴厘島爆炸案與莫斯科劇院人質事件、2003年馬德里火車爆炸、2005年倫敦恐怖攻擊到2007年的南韓人質綁架事件。“恐怖主義”一個代表了毀滅、恐懼、死亡、無助的名詞。然而,究竟是什麼樣的因緣際會,讓“恐怖主義”肆無忌憚的存在於21世紀的今天?“恐怖主義”是時代進步的象徵還是回歸原始本能的極致

五、如果,用暴力才能終結暴力,那麼恐怖份子想以暴力終結什麼樣的暴力

 也許,你是個理想主義者,或者像是隨時會爆發的不定時炸彈,又或者你曾是遭受迫害的婦人、劇場中的女伶、滿腹牢騷的詩人,也許只是坐在觀眾席上為了紓解壓力而觀賞戲劇的觀者,面對這樣不期然的衝擊,你會怎麼作?以大膽的實驗性表現手法、極具爭議性話題與百無禁忌的演出為一貫呈現風格的拉夫拉前衛劇團,在結合互動式多媒體並深入觀眾席與之互動,激發出令人驚艷的火花之餘,它也帶給觀眾一個寬廣深度的哲學內涵。

紀念在2002年莫斯科劇院人質事件中遇難的人

 在演後座談會中,有一名觀眾曾提及:在演出當中,假設突然有觀眾不期然地介入表演時,劇團會作何反應?藝術總監兼任導演的Alex也說道:該劇在西班牙巴賽隆納演出就曾經發生這樣的情況;在當下,原本就以即興演出發展的拉夫拉前衛劇團,也立即安排將該名觀眾帶到後台給槍斃了。其實,這次在台灣所呈現的“莫斯科劇院人質事件”,雖然呈現了不同於以往其他團體所帶來的臨場感;但是,相較於“XXX”,“莫斯科劇院人質事件”欠缺了更大的視覺震撼;或許“莫斯科劇院人質事件”並不需要像“XXX”那樣腥羶麻辣的話題,但是我們也更期待未來,拉夫拉前衛劇團可以再度來到台灣,帶給我們像是在非正式劇場所呈現更具張力的即興演出。


2008年7月20日 星期日

The Same !? or Different !?

悠閒的心境
        白帥帥的艷陽、翠綠的河岸平原、流動的空氣以及閒適的心境,當然也包含漸漸離我遠去的脂肪和健康的古銅色肌膚。在享受汗水淋灕的快感之後,上班的心情─是愉悅而充滿幹勁的。
感受流動的空氣
        連續三個禮拜下來的單車上班日,真的讓我感受到,在台北這個水泥與鋼鐵構築的都會叢林中,卸除人車喧囂後的另一個面向;有時候,早點出門,還可以小小的變換路線,欣賞變化萬千的浮雲,品嚐含著晨露的青草香氣,耳畔是此起彼落的蟲鳴鳥叫,享受一下難得的日光洗禮,想像自己正在單車上旅行,享受著迎面而來的加油喝采。
品嚐青草的芬芳
        當然,並非每次都這麼幸運,尤其是晚餐結束,正值父母帶著小朋友出來散步的時間;只要人多,便可以真切的感受到民生素養的問題。像是:在狹窄的自行車道上,就有人喜歡並行,完全無視於對向來車的不便;或者,體驗一下具備高頻率震動按摩功能的精緻柏油路面,即便是再頑強的脂肪也會離你遠去喔;更甚者,我們還會冷不防的在自行車道上驚見迷了路的施工卡車或機車,彷彿置身於超現實驚悚情節的衝突與怪誕。

在自行車道上
你可以看見不一樣的台北
        這不禁讓我想起過去在義大利與越南的旅遊經驗。雖然,同樣是以腳踏車為代步工具,汽車與腳踏車的用路也並無明顯的分野;但是,這兩個國家的差異在於汽車、腳踏車與行人之間無形的默契。在義大利,即便是上下班的尖峰時間,也沒有任何明顯的喧囂的緊張氛圍,所有人無不按照交通號誌的指示行進,面露微笑加上禮貌性的點頭,完全就是秩序與悠閒生活的綜合體;在越南,到了尖峰時間,喇叭的催促聲此起彼落,互不相讓,彷彿就像是一首熱鬧而快節奏的交響樂,聲聲催促著彼此加快腳步,所有人面無表情,好像永遠在和時間賽跑一般。
在腳踏車上,你會看到更多...
        也許,你已經可以意會到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之間的差異。現在,台灣也正掀起一股自行車休閒的樂活風潮;當我們正在抱怨經濟不景氣,而不得不採取節能減碳的運動的同時,何不在全家騎單車運動的當下,放下意味著繁忙的手機,適時的教導我們的下一代,已開發國家該有的公民素養,留給其他人也同樣可以享受悠閒生活的空間呢!

2008年7月13日 星期日

Goya's Ghost

他詭異而衝突的美學當中,
你們瞧見的是他因為疾病痛苦而扭曲的靈魂;
但是,我卻透過他照妖鏡般的深遂雙眸,
看見了真實世界的還原。
如此的不堪,如此的無奈;
即便如此,卻也是一場亙古不變的輪迴......

      七月十二日,「戈雅畫作下的女孩」上映第二天,我跟著朋友前往真善美戲院觀賞這部期待已久的驚世之作。不過,我們都被這部片子的中文名稱給誤導了;其實,它真正的英文片名是「Goya's Ghost」,顧名思義或許應該稱之為「戈雅畫作下的靈魂」;畢竟這位流著西班牙血液的現代畫開山始祖,始終擅長的是以他清澈的雙眼透視被畫者的靈魂並忠實呈現吧!
      故事應該是從1797年戈雅開始著手《幻想曲》The Caprichos 系列版畫,並忠實呈現宗教法庭的慘無人道作為開端。在網路上,諸多關於戈雅的資料參差不一,但許多陳述皆表示:戈雅在當時罹患了嚴重的耳疾,導致聽力喪失;也因為病情,致使他所描繪的事物晦暗而扭曲。或許,電影中的大多情節是因為方便陳述而杜撰,或者說依據野史而拍攝。但是在我的眼裡,反倒因此而更容易理解,為何戈雅後期的繪畫開始趨向所謂的超現實主義?或者總是會出現以狂人為主角,而呈現瘋狂境界的作品。
      在政權動盪不安的年代裡,人們的信仰,一夕之間被顛覆再顛覆,人性深處所認定的價值觀也連帶受到嚴苛的考驗;強權者,為了鞏固自己既有地位的野心,不惜拉扯、踐踏無辜小老百姓僅有的自尊;這樣驚世駭俗的景象,在宮廷畫師戈雅的眼中,便成了一幅幅食人妖魔的作品,而娜塔莉波曼所飾演的Ines只是其中的一個例子。只是,古今中外有多少例子,是因為人性的貪婪與我執而產生令人匪夷所思的行為模式;小自個人、家庭,大至社會、國際,似乎是永無止境的歷史重演。所以,我才斗膽的說:這是一場亙古不變的輪迴......
      聽不懂我在說什麼嗎?趕快去看「Goya’s Ghost」吧!

2008年7月1日 星期二

Somewhere in Time

每一朵花,
都是世間情人的祈願;
純情的小白花,
是少女對愛的幻想曲;
帶刺的紅玫瑰,
是緊縛愛人的熾情熱愛;
紮實的太陽花,
是對重拾年少熱情的渴望......

每一朵花,
都是前世情人遺落在人間的祝福;
愛花的人,
默默地守護著戀人的歡愉,
將幸福凝聚而成的婀挪呈現在眾人眼前;
採花的人,
只想收集眾人對他的愛戀,
至於永恆,早被無情的拋諸腦後;
葬花的人,
將隔世的祝福深深埋藏在幽幽心底,
化作一顆晶瑩的淚珠,還諸無聲的大地~

    最近,向朋友借來一本周夢蝶的詩集,當中節錄了一段優美的辭句;句子是這麼寫的:
每一隻蝴蝶,都是一朵花的鬼魂,回來尋訪它自己。
張愛玲_炎櫻語錄
     這不禁讓我聯想到,進入未來尋訪隔世情人的是誰?不就是電影似曾相識(Somewhere in Time)當中的女主角珍西摩爾嗎!基於這樣的思緒連結,讓我有了以“花”為名創作的衝動;遂以每個年齡層對愛情的定義與世人的愛情觀點來大作文章。這可以算是一首短詩嗎?或是散文?文筆的意境如何?還是交給各位看倌們來評斷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