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29日 星期一

“美”的定義-生活對美的影響

若以人種的生活方式區分便有遊牧與定居兩種,而定居的種族又可分為穴居、靠山而居、逐水而居與都會平地。然而藝術的創造往往都是仰賴藝術家的生活經驗而來的


若要從最鮮明的例子來提的話,就非維納斯莫屬了。我們可以從下面的兩張圖片中看到兩極化的維納斯,雖然她們分別誕生於兩個不同時期,但仍然可以分辨出鮮明的原始部落文化與理想美的裝飾性。

維倫多夫維納斯,舊石器時代

維倫多夫維納斯是舊石器時代的石灰石裸女雕像,只有11公分高,據科學家的研判:很有可能當時是為了方便存放在家中(穴居)的任何角落以供膜拜,藉由放大女性雙乳腹部與陰部的特徵以象徵一個多產的形象

米羅的維納斯,希臘時期

米羅的維納斯(俗稱斷臂維納斯)則是希臘時期的雕塑家用大理石刻成,高達202公分,想必應該是擺在神廟當中用來裝飾或者供人膜拜的雕像,不同於舊石器時代的維倫多夫維納斯,她的美感來自於黃金比例所造就的典雅和諧之美


從這個例子來看,我們可以想見生活形態足以影響人對於美的定義在裝飾性或者功能性的比重了


我們再來看看同屬於巴洛克時期的兩個例子,位於北方尼德蘭斯地區的魯本斯畫風較偏向自然的律動感藉由不工整的線條展現豪放不羈的情感

魯本斯,比利時

位於南方義大利的卡拉瓦喬則著重於光線的明暗對比彷彿畫中人物正在舞台上演一齣好戲通常光線不但有強化構圖的效果還會導引觀者的視覺流動;所以我認為所謂義大利的巴洛克動感,仍然承襲了文藝復興時期藉由非自然物說明事物的方式,而這裡的非自然物,正是如舞台般的光線效果。

卡拉瓦喬,義大利

對於兩位大師的人物刻畫功力,當然是毋庸置疑;但是在於形體的描繪上我們便可在北方與南方對於理想美看法上的差異看出一些端倪

2009年6月28日 星期日

“美”的定義-美學的時代性

最近,社區大學的同學有提到:何謂美?在藝術史當中的許多時期,從古羅馬、文藝復興、巴洛克,一直到現代的印象派、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等等,我們該如何定義“美”這個既表象又深沈的事物?

美的表象之下,究竟掩飾了多少醜惡?醜是否真的能掩蓋美的光芒?由於議題之廣泛,我將分為四篇文章的篇幅來探討藝術中的美學角度。

“美”的時代性

曾經有人提到:“美”是時代之下,“人”的產物。我個人倒認為:要區分美的定義最重要的年代,就該屬工業革命的年代。雖說工業革命起於十八世紀,到了十九世紀才開始在歐美國家正式發酵,但這時已有許多機械化機具的出現,也造成了社會經濟的形態轉變。像是攝影術的成熟,讓過去使用畫筆與油彩來記錄一切的畫家,轉而追求肉眼所無法觀看的事物。

像是印象派的莫內(Claude Monet)以印象日出看似粗略完成性不高的大筆觸,描繪光線的變化;新藝術的埃貢.席勒Egon Schiele)以扭曲不完美的線條展現社會邊緣人扭曲受傷的心靈;表現主義的孟克(Munch)利用扭曲的線條將吶喊(Scream)時的心靈意象發揮的淋漓盡致。從以上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這樣的美學體驗已經超越了過去繪畫講究細節、道德地位提升與寫實呈現的不二法門了

Claude Monet

Egon Schiele

Munch

到了二十世紀,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衍生而出的達達主義,更藉由清醒的非理性行為,作為對一次世界大戰的反抗,而其代表人物杜象(Duchamp)的著名作品之一噴泉(Fountaine)更讓觀者重新思考藝術的定義是否該脫離生活既有的事物。其後的超現實主義更著藉由夢境的描繪探討潛意識的心理分析;著名的代表作有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i)的PERSISTENCIA DE LA MEMORIA。普普藝術當中著名的安迪.沃荷更是藉由一系列媒體及政治人物的絹版印刷肖像來探索媒體效應與後續衍生的問題。我們甚至可以藉此發現,當不同時代之下所衍生的熱門議題,諸如:自然、政治、戰爭、媒體、人性、哲學等,成為藝術家共通的創作題材時,也將產生各種具備時代性的藝術美感。


Duchamp
Salvador Dali
Andy Warhol

美的時代性是什麼?說穿了,就像品牌服裝的流行趨勢,會隨著產業結構的時代變遷而轉換它的特質與詮釋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