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7日 星期二

從聲音魅力談戲劇張力


按一下播放鍵,阿光的分享就可以用聽的了!

自從看過台北國際藝術節“歐蘭朵”當中魏海敏的精湛演出,阿光現在也開始好奇,現代的東方劇場究竟演變到什麼程度了?這禮拜我看了由采風樂坊呈現的東方器樂劇場II“西遊記”以及台灣豫劇團製作的新編豫劇“劉姥姥”。

不論是“西遊記”的器樂還是“劉姥姥”的人聲,在還沒有真正瞭解東方劇場的細節之前,我們可以先從聲音的演繹去感受東方劇場的氛圍。

以下,就讓我從這兩齣戲來介紹一下,在劇場當中往往被我們所忽略的表情─「聲音」。


原來,琵琶可以用拍的啊!

在介紹器樂的戲劇張力之前,先來看一下采風樂坊過去所呈現的“十面埋伏”演出片段。



“十面埋伏”演出

自1991年創立至今的采風樂坊,這回呈現的東方器樂劇場II─西遊記,以國樂的樂器“笛”擔綱演出傳統西遊記當中的孫悟空一角,以第一人稱的方式敘述他對西方取經的經歷,從短笛到洞簫象徵變化萬千的如意金箍棒,藉由其個具特色的音質,呈現孫猴子古靈精怪鬧天宮、變化萬千的無邊法力、被困五指山下的惆悵等多種面向;相較於2005年的東方器樂劇場I─十面埋伏,樂器只純粹呈現楚漢相爭的氛圍,西遊記倒是多了些想像空間,樂手的肢體也多了過去所沒有的戲感。

暫且不論西遊記裡,將器樂當作裝置的風景與樂手的肢體戲感。在器樂的演奏上,采風樂坊突破了以往的演奏技巧,像是把嗩吶當薩克斯風吹奏,呈現一種東方搖滾意象;或者將琵琶改以拍擊的方式呈現出鏗鏘有力的渾厚特質一反過去如“大珠小珠落玉盤”般清脆的音色,;再不然,就是讓笛手散佈在舞台各處,藉由此起彼落的樂音,呈現孫悟空無處不在的魔幻氛圍,每一處的細節都讓觀者在聽覺上,種下新奇的感官經驗。

在通俗的領域裡,東方樂器只會在婚喪喜慶的場合當中出現,不被普及化;然而東方器樂劇場這樣的表演方式,改變了過去“樂器只是戲劇的配角”的定義,不僅降低了聆聽國樂的觀眾年齡層也強調器樂所代表的人性特質並給予它多元化的風貌


你啊~真是笑到我的心坎兒裡了!

在談談人聲的戲劇性前,先看看下面王海玲示範“劉姥姥”開場的唱段,因為是學生拿相機橫著拍的,所以別太在意畫面,只需注意唱腔就好了。


“劉姥姥”唱段示範─王海玲


以上的唱段,不但道出劉姥姥的爽朗性格,是不是也感染的你打從心底眉開眼笑呢?其實,在東方傳統劇場裡,不論是淨旦生丑,還是說學逗唱都是一番令人玩味不已的高深工夫。從「念白」(“白”也就是所謂的台詞、對白)的抑揚頓挫便可聽出這角色的性格與心理狀態。就好比“劉姥姥”當中,賈母在其壽宴當中問道:這劉姥姥是何許人吶?王熙鳳倒也回的巧妙。她說:這劉姥姥就是咱們,七彎八拐的遠房親戚啊!光是這輕輕的一句“七彎八拐”,就道出了這大戶人家對市井小民的輕蔑。

從這齣戲的整體編排看來說的是紅樓夢當中的劉姥姥三進大觀園看盡榮國府的興盛與衰敗雖然劉姥姥在劇中算是丑角的身段卻像是莎士比亞戲劇中最常作的安排丑角反倒是最清醒的一個;當榮國府衰敗之時,王熙鳳瘋了卻也看清了世間浮華無常;一個劉姥姥一個王熙鳳看來背道而馳的情緒安排,反倒像是一種諷刺。

如果你不曾欣賞過傳統戲曲,也不喜歡拐彎抹角的京片子,那就舉個最通俗的例子好了。台灣不是有個最通俗的“三字經”嗎?從一個字到三個字,還可以用來問候一下老師,甚至可以當作是情感交流的開場白,有時候還可以來點水果香味兒的,當作是情緒的宣洩。這三個字就有明顯的抑揚頓挫,聲音的表情也展現了謾罵者當時的情緒,有時候把重音給放輕了,還不對味兒呢。


結語

之所以藉由東方劇場來說明,是因為我們都聽的懂中文。但我們也可以將這樣的經驗放在西方劇場上,也許是歌劇、音樂劇,或者是以對白為主的舞台劇,感受一下聲音的魅力。之所以東西方劇場可以成功的揉合,或者將傳統的劇碼以現代方式呈現,古今中外共通的聲音特質也佔了相當大的成份。

其實在劇場裡,不論是對白還是背景音樂,都可以讓我們感受當下的氛圍,更讓我們明瞭角色的特質;不論是傳統或者現代劇場藉由聲音來表現舞台上的情緒其實並非登天難事但要觸得觀眾打從心底的開懷大笑鼓掌叫好非得十年工夫不成了;不然,你看這王海玲、魏海敏、朱陸豪,或者邰智源、郎祖筠、林美秀之輩,可都不是浪得虛名、虛有其表的喔!

好了,我的分享就到此告一段落了。後續,阿光將繼續以這兩場表演,向各位說明劇場裡肢體與裝置的風景呈現。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