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15日 星期一

國際化?全球化?

        「全球化」這個名詞代表了什麼意義?從「全」這個字眼看來,帶有全面、整片的意思,似乎象徵著視野的寬廣與包容不再受到疆界、民族、文化、語言的拘束;從此之後,世界大同、全民一家親。「全球化」這個名詞,在WikiPedia當中的解釋為:「全球聯繫不斷擴張,人類生活在全球規模的基礎上發展及全球意識的崛起。」但也有學者認為:「全球化這個現象在其它的歷史時期就已經出現了,目前的景象充其量只能說是“國際化”罷了!

        曾經,我一度以為「全球化」象徵著,從今以後國家與國家之間不再因為利益衝突而爆發戰爭,民族跟民族之間也不會因為思想上的差異而有所隔閡,人與人更不會因為社會地位的不同而相互歧視;但是,在二十一世紀,科技資訊發展迅速的今天,我們還是可以從新聞報章上,看見因為石油利益所引發的戰爭,因為宗教問題所產生的衝突事件,因為民族性格的讓投機政客有藉由分化取得選票的契機,以及因為社會地位的高低帶來的歧視釀成了不可收拾的悲劇。究竟,這個看似前景一片美好的名詞背後,因著人類自私的操控,到底隱藏著什麼樣的隱憂?

        如果說現今的狀況只能說是“國際化”,從“際”這的帶有邊界意義的字面上來說,就表示我們還擁有所謂“彼”、“此”的分際。既然無法擺脫“彼此”這個觀念,就意味著“因為利益而帶來的衝突”不會有減少的一天。像是:過去俄羅斯為了石油的利益而派兵攻打車臣,如今目標由車臣轉為喬治亞。或者,有些跨國企業藉由強大的經濟掌控能力去壓榨一些發展尚未健全的小國,像是星巴克、麥當勞。

        我們常常在說:「全球化的結果提升了自由貿易,許多跨國企業成立,看似帶給我們更便利的生活,實則漸漸吞噬了我們特有的傳統風貌。」像我最近看到刊登在中時部落格上的一篇文章,當中作者提到:「光是為了替母親尋找製作小廣告用的小紅紙片就毀了他大半的週末時光,原因是以往有在賣這種東西的小文具行已經一家接著一家倒閉了,取而代之的是豪華的大型量販店,或者是轉個彎隨處可見的便利商店,但是這些窗明几淨的所在根本不會有他要的物品出現。」我想這其中的重點還不只是連鎖企業取代了傳統小商店的問題,還有服務人員的熱情大不如從前的隱憂。

        究竟,這些所謂全球化的機制,將會帶給我們什麼樣的生活變化?之所以讓我重新思考這些問題,也是因為最近在台北市立美術館所舉辦的2008年第四屆台北雙年展,當中就是以全球化所帶來的效應作為這次展覽的主題。除了嚴肅的議題探討之外,其中也有不少帶著戲謔幽默,令人看了會心一笑的愉悅作品,所以也歡迎大家帶著輕鬆的心情,欣賞欣賞由當代藝術家們所帶來的精心之作。

2008年9月13日 星期六

怪誕的異色美學─日本暗黑舞踏

        九月六日,夾帶著過去欣賞電影“當櫻花盛開”所引發對「舞踏」的好奇,我在恍神與非理性的狀態下,購買了山海塾「影見」的票券,想一探究竟到底什麼是「舞踏」?它有何特殊形式?該如何欣賞這樣既沒有法則又充滿怪誕肢體語言的作品?
        在這裡我必須先表明,以下的內容,除了最後一段,都是我在閱讀由蘇珊.克蘭著作,陳志宇翻譯的「日本暗黑舞踏」一書所作的重點筆記,為的是幫助大家更了解舞踏的起源與發展。對於舞踏的個人想法則是在最後一段呈現。

“暗黑”一詞的由來
        舞踏就舞踏,為何要冠上“暗黑”兩個字呢?要介紹「舞踏」就必須從五0年代的日本戰後說起。在當時,所謂的主流藝術並非舞踏,而是從西方國家引進的古典舞蹈,像是芭蕾這一類高尚的美學形式,或者日本境內既有的、已被高尚精緻化的歌舞伎、能劇與新劇場形式;然而,當時土方��與大野一雄這兩位著名的現代舞者,認為像古典芭蕾那樣,從頭到腳筆直成一直線的身體語言已經無法代表日本人民面對戰後斷垣殘壁景象的心理狀態,於是便合力發展由日本民族肢體語言為出發點的「暗黑舞踏派」;之所以冠上“暗黑”二字,也是因他們在1959年首度演出的「禁色」最後一幕在黑暗中漫舞而得名。

轉化自西方表演藝術的日本舞踏
        當然,當我們在說日本舞踏的精神,在某種程度上承襲自西方超現實主義的「非理性」與「恍惚」的美學形式時,一定會有舞踏家大力的反對這樣的觀點。但若要說明舞踏形式的創作來源,就要追朔到1929年大野所觀賞著名的佛朗明哥舞者La Argentina的表演,他也說道:「在觀賞La Argentina的表演之時,我完全被他所展現的個人魅力所震攝住了,至於舞蹈的技巧似乎就不是那麼重要了。」然而,這樣的開端也致使他未來的創作方向,將舞者肢體的表現魅力稍稍凌駕於舞蹈技巧之上;所以若要提到「舞踏」的形式究竟是什麼?似乎也不再那麼的重要了。
        只是,在西方新達達主義反藝術形式的觀念中,藝術家們常會使用大量的現實物品作為創作的媒材;同樣的,我們也可以在舞踏的表演當中,看到一些現實的物體;只是在舞踏當中,往往也象徵了對身體解放、回歸原始的意義。就像是動物,他們強調:「唯有拋開文明產物,在大自然當中生活,人才有自由的可能。」

日本舞踏的發展
        當舞踏發展到七0年代下半期,由於第二代舞踏家的誕生,也開始有了極遽的變化;好比說:
一、1976年由天兒牛大創立的「山海塾」,不再局限於劇場,
        可以擴大到戶外以高樓大廈為背景演出;

二、1986年白虎社在台灣演出的“雲雀與臥佛”,在國父紀念館的演出後,
        轉變為行動藝術在台北各個角落呈現出
        “在熟悉的場景卻展現不同風貌”的作為;

三、原本沒有音樂的演出,可以搭配各種風格的樂曲,
        像是充滿禪意的空靈音樂、各式原始的民族音樂或者電子音樂等。

四、有趣的是,原本對西方舞蹈提出反動的舞踏,
        也在1978年被介紹到西方世界後,某種程度上影響著西方藝術的表現形式;
        像是法國著名的太陽劇團,或者德國舞蹈大師碧娜.鮑許。


日本舞踏的中心思想
        雖然說舞踏發展至今,似乎已經沒有任何規範可以定義出它所應有的形式,但是在中心思想上,還是有所不變之處。
一、全身抹白,象徵對肉體的否定,轉而專注於心靈的展露;
二、光頭,象徵脫離紅塵、回歸原始的玄思;
三、性倒錯,是對傳統社會中,男女地位被固化的反動。
四、變形,擺脫舞者作為人的姿態,轉化成所扮演的角色、物件或者狀態。

我看舞踏
        如果說“哲學”是西方的產物,那麼相較之下“禪”就是東方世界的產物;不同的地方在於“哲學”是學者對於社會與人之間的現象的觀察結論,“禪”是人與自然在心靈對話之後的產物;“哲學”是對外的,“禪”是內心的。
        我認為舞踏是“禪”的表現,即便在某些時候它表現的是怪誕而暴力的奇異美學,但那是一種強化表現的手法,也是它之所以總是帶給觀眾驚愕與震撼的魅力所在。
        在「影見」當中,一片白的舞台上,偶然出現的絢麗色彩,透過舞踏家肢體與表情的演繹,不需要對白,我們可以真切的感受到最精彩的生命力的綻放,也帶給我們對美學的驚嘆。但若要探究舞踏本身最原始的表現方式,我倒不認為山海塾是值得推薦的,因為它畢竟還是經過西方轉化之後呈現的結果。雖然在「影見」的表現當中,它藉由水下生命的躁動,展現出靈性的禪意,但也缺乏了舞踏在發展之初,展現日本民族心理強烈的壓抑與掙扎的比對。
        舞踏是什麼?如果要我下一個註解,我會說:它是藉由舞者內在的涵養,表現出對生命發生的種種所闡述的“禪”。還是不懂嗎?那就多看舞踏吧!


土方��的表演影片


舞踏的發展歷史背景

Youtube其他關於舞踏的關鍵字搜尋:sankai juku - butoh dance (buto)

2008年9月7日 星期日

從中軸線到老胡同,看北京的過去與未來

        自從2008年八月北京奧運,不論是體育賽事,還是熱門旅遊景點。北京,這座文化名城,始終被炒的沸沸揚揚,延燒至今。這也不禁令我聯想到:「北京奧運,究竟是一個城市發展的契機,還是令舉世注目的絕美煙火,稍縱即逝;如果是一個契機,那它究竟有什麼魅力,足以吸引全球的目光,並生生不息?」

        在2008年七月號的La Vie就曾為北京這座城市,寫下了將近兩百多頁的報導,從政治、經貿、文化到旅遊,無所不談;總結歸納就是
C.H.I.N.A.C是Creativity(創意力)H是Heritag(傳統力)I是Internationalization(跨國力)N是New Wave(風潮力)A是Art(藝術力);我個人倒認為,創意產業是這個城市令人經驗的原因。所以,我將會從中軸線延伸到老胡同,藉由創意產業在北京的始末,來看看北京的過去與未來。

在經貿方面來看

        開放外資到大陸投資設廠的政策並非從北京申奧才開始。過去,台商都希望在上海設立公司,作為與世界接軌的據點;但是,在大陸投資就必須先在北京設立據點,而不是在上海,所以也讓許多台商大傷腦筋,因為過去的北京並不像上海那麼先進。據一個想在大陸設立動畫公司而曾到北京勘查的朋友的說法:「我們曾在冬天的時候前往北京看中了一個胡同裡的空房子,在附近有許多生活機能都不錯,雖然隔壁是個賣吃的店家,但大致上都還不錯;怎料,到了雪融之後再去一次,那裡臭氣沖天,原來門口就是一個沒有頂蓋的化糞池;所有的美夢也在當下瞬間破滅...」從以上的內容,我們不難發現當時老胡同裡的雜亂景象著實令人不敢領教。

北京老胡同
        然而,因著北京奧運的到來,中國當局大刀拓斧的拆除老舊房舍與過於狹窄的老胡同,只保留少數外型完整的房舍挪作其他用途,讓北京呈現出全新的文化都市風貌。現在,更開始實施軟性的外資內移政策,在內地投資比在沿岸港口投資所課的稅收來的少。當然,台商們也自然而然的將設廠據點往內地移動;這也象徵著中國大陸欲將城市發展全面化的決心。

從國際視野來看

        北京現今的風貌不能只以北京奧運作為開端。早在過去我隨父親到武漢探親之時,我就見識到中國文化對於背包客的魅力;雖然,當時的中國尚未獲得國際的青睞,但是這些背包客有可能今天已成為企業中堅,他們的異國經驗也會被保留在腦海裡延續至今,成為一個伏筆。

鳥巢水立方
        當中國的魅力在張藝謀的影像中大放異彩之時,這些異國經驗開始被國際各界運用,所以我們更可以從北京奧運的鳥巢與水立方看見北京現今的風貌;只是,在世界媒體的炒作之下,當我們還來不及前往一窺究竟,鳥巢與水立方卻已經變成了「古蹟」;北京就只是這樣嗎?其實不然,在世界各地建築師的競爭之下,我們看見了更多的未來建築在北京誕生,包括:未來感十足的北京國際機場第三航站、造型奇特的中央電視台總部大樓與被北京人戲稱作“鳥蛋”的國家大劇院,以及用空橋連接八棟大樓的北京當代萬國城。以上僅僅是北京城在今年已經完工或即將完工的案例,許多規劃中的新興建築與其他地區案例,歡迎各位參閱La Vie 2008年七月號與上網搜尋

北京國際機場第三航站
中央電視台總部大樓
國家大劇院
用空橋連接八棟大樓的北京當代萬國城
        根據北京當代萬國城建築設計師史蒂文.霍爾的說法:「北京,過去是個“矮城”,任何建築都不能高過紫禁城;然而,這些新興建築的誕生,都象徵著王權的瓦解。」在我看來,王權早已瓦解,這些未來建築的誕生,象徵的是封閉的共產體制正逐漸轉變。

從文化產業來看

        自從當代藝術館展出的果凍時代,我看見的是中國新生代藝術家對於當地境內種種現象的反思;但是,在色彩繽紛的美麗糖衣之下,卻怎麼也跳脫不出歐美國家當代藝術的思維,發展出獨有的中國新藝術。

果凍時代展出作品
傳說,惠欣,2007,壓克力顏料,畫布 260×220公分
果凍時代展出作品
原子熊貓,吉吉,2006年,錄像投影裝置及玻璃纖維雕塑,100×120×90公分×3
        然而,在北京當地的798大山子藝術特區,一個由老舊廠房改建的展覽中心,我們看見的是樸實的外表下所蘊藏的進化轉變思維。或許有人曾批判:中國當代藝術只是一昧追隨歐美藝術的腳步。但我相信,這只是一個必經的過程,相信總有一天,這些藝術家們總會找到屬於自己的路。

798藝術村─廊道
798藝術村展出作品─時態空間
        有在關注中國當代藝術的,必然知道張曉剛這號人物,也對他的家庭系列作品不陌生。他的作品「父親與女兒」也曾在四川賑災的義拍現場,僅僅兩秒鐘的瞬間從底價100萬人民幣飆升到500萬人民幣,最終以1120萬落鎚。而在這中間負責主持的北京保利拍賣公司也是將中國藝術推向世界的一大幕後功臣,在深厚的美學素養基礎與長久以來積極的參與藝文活動的投資,也造就了他們對當代藝術的獨到眼光。

父親與女兒,張曉剛
        隨著中國當代藝術在國際地位的大放異彩,也吸引了西方藝廊來此經營;像是紅門畫廊,成立自85運動剛剛落幕的90平靜年代,除了提供西方藝術家到北京交流工作的機會,更提供了中國藝術家的資助方案。我們可以從照片中看到,在一根根粗大的圓形柱子跟昏黃燈光的相互輝映,打造出與建築原型絕然不同的氛圍。
紅門畫廊一角
        有趣的是,我們可以在裡面看見澳洲藝術家Laurens Tan的極度悠閒,藉由動畫影片與裝置藝術呈現他批判當代北京進步太快而喪失原有悠閒的生活步調。

極度悠閒,Laurens Tan
        如果,創意產業只聚焦在藝術創作的話,那我們的觀點也未免太狹隘了。在北京的老胡同裡,我們往往可以發現一些意想不到的桃花源;像是李宗盛所經營的Acoustic-house,就是隱身於老胡同裡的世外桃花源,在古樸的外表下,誰又知道這裡竟然是可以一邊輕鬆用餐、一邊享受音樂洗禮的Music Bar呢?北京的生活,除卻了平日的忙碌,越來越懂得享受休閒時光了。

Acoustic-house 外觀
內有樂器的陳設
在溫暖的氣氛中享受悠閒的音樂時光

結語

        今天,我們看到的北京,並非因為奧運才開始發展,在蜇伏多年的歲月裡,它不斷地累積能量,期待一鳴驚人的一天;就像中華文化的發展,不是因為張藝謀才有了開端,張藝謀的影像只是讓眾人發現它的一個媒介。

        所以中國前進的巨大能量,不論是從經濟面還是藝文面來看,都是深厚的根基所累積打造的。關於未來的進展,我期許中國可以在它迅速的腳步下,做出正確的抉擇,不要因為國際化的視野而迷失了原本既定的方向。我也相信,北京的發展,未來仍將會是世界的共同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