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9日 星期五

看好萊塢電影複習西洋美術史

今年的年假多了藍光的陪伴,又讓我重拾對好萊塢電影的熱情;唯一不同的是,有了藝術史的知識作為背景,讓我欣賞電影的角度不太相同了;或許比較貼切的說法應該是:我藉由電影情節重新複習過去在社區大學上過的西洋美術史。


2012裡的文藝復興

還記得電影2012嗎?除了精彩的末日特效與諷刺性的權力鬥爭外,裡面還出現了大量的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與建築喔!

為了迎接末日的來臨,藝術史上的代表作之一“蒙娜麗莎的微笑”

被裝箱保存了,留在羅浮宮內的其實是仿作

末日降臨,米開朗基羅的天頂壁畫“創世紀”

從人與神的指間出現了裂縫

人們聚集在聖母百花教堂前祈求上帝給予些許奇蹟

聖母百花教堂的圓頂也是文藝復興時期在建築上的創舉

讓我們回想一下,西洋美術史當中,文藝復興時期意味著什麼?是“人”的再現。創作題材由對神績的描繪轉為對人類英雄的歌頌,這時出現了所謂的黃金比例,科學開始有了重大的突破,就連建築也是經過數學精算而蓋成的,聖母百花教堂的元頂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電影中米開朗基羅的天頂壁畫創世紀的人神之間出現了裂縫似乎也在暗示神祇已然離去獨留人類在這片土地上自生自滅


浪漫主義的超然情感

假使不太能明瞭何謂浪漫主義,試著聽史麥塔納在我的祖國交響詩當中的莫爾道河,看著Caspar David Friedrich所繪的《霧海上的流浪者》,如果能引起您強烈的情感共鳴,這就是浪漫主義的特質之一:人在遭遇到大自然的壯麗時表現出的敬畏

Caspar David Friedrich,Wanderer above the Sea of Fog,1818

這樣的例子通常發生在主角在浩瀚磅礡的場景當中,搭配如史詩般的背景音樂,令觀眾的知覺同時與影片產生共鳴或是對當下的場景讚嘆不已。

好比是哈利波特飛越視野遼闊的倫敦上空、特洛依的萬馬千軍、排山倒海而來的大洪水、峰峰相連的險峻山脈,舉不完的例子在在都是電影裡頭用來影發觀眾情緒的爆點。

還記得Titani駛向夕陽的經典場景嗎

電影魔戒裡的場景是否讓你連想到一幅名畫“死亡之島”

同樣是大山大水,斷臂山卻令人感受到一股靜謐浪漫的氣息

2012裡大水漫過喜馬拉雅山脈的場景是否曾令你心生畏懼

這些大山大水不一定是令人心生畏懼的,他們也可以如史詩般壯烈、如情歌搬浪漫動人。


遊走超現實夢境的帕納大師

走進戲院看完整部電影,其實與預告片簡短緊湊的情境相距甚遠,畢竟電影預告所祭出的永遠是最精彩的部份。儘管如此,電影中的超現實場景仍然令我大呼過癮。

詭異的比例造就如夢似幻的場景

還記得超現實主義的精髓所在嗎?強調下意識與直覺有時會有介於現實與夢境間的表現手法

如果說超現實主義的理論背景來自於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彷如潛意識的書寫。那麼帕納大師所建構的奇幻世界,其實就反應了遊走於他腦海中遊客的慾望,可以浪漫、可以荒蕪、甚至可以是童趣的。

所以在電影中的現實世界是多麼的令人心生厭惡,而異想世界卻猶如舞台一般是經過精心設計的。


驚悚片裡的當代建築

在電影“黑暗金控”的場景裡,時代巨輪下的當代建築,彷如鋼筋玻璃建構的毒蛇猛獸,虎視眈眈的吞噬人的良知。

著名的德國汽車總部,在電影中被借來作為國際銀行的總部

古根漢美術館成了槍戰的場景,只是實際的槍戰必須在另外搭設的場景完成

祕密集會的會議室,如水泥外露的後現代風格

祕密集會場所的外觀像是一艘太空船,充滿了未來感

當代建築的特色充滿了極簡的幾何與線條特質,有時也像某種生物的抽象與簡化變異。導演試圖運用這樣的特性,藉此轉化比擬成一種社會體制的有機體,傳達電影當中主角面對龐大集團單打獨鬥的無力與孤獨。


結語

話雖至此,有許多的電影風格仍未一一跟大家分享,儘管如此,各位還是可以自行從其他電影中看出一些端倪;畢竟,電影本來就是一群人藉由他們的美學經驗,在適當的場景,經由導演的構想,所創作出來的精心成果。其中所隱藏的意義,其實涵蓋了藝術史每一個時期風格的中心思想

因為好萊塢電影的視覺語彙必須是大眾化而且方便閱讀的,所以也希望在受到公式化劇情語法感動的同時,也可以稍稍留意一下這些經過精心設計的場景,感受一下其中的奧祕。

2010年1月17日 星期日

日式文化的東風西漸

PS:視力不好的同學,可以用滑鼠點入圖片,欣賞大圖喔~

為了讓大家了解日本文化傳入西方世界的始末,我們就先從某些重要的歷史事件來切入主題吧!
1543年,日本第一次接觸歐洲人,僅止於宗教上的交流。
1641年,由於列強覬覦,加上商業利益因素,日本開始實施鎖國政策。
1854年,美國艦隊重新開啟日本國門,結束了200多年的鎖國政策。
其後由於商貿的往來,歐美國家見識了日本文化的趣味與精緻,並開始有許多藝術家收藏與仿效日本的工藝之美。

以下開始介紹日本文化的特色所在:
愛好自然:
在建築上,去除了人工製品之後,可以發現日本建築的主要架構皆是以天然木材所組成。
食物料理,尊重時令,使用當季的食材,以“懷時料理”最為著名。
文學上,在書信或者俳句的開頭必定會加上符合時令的季語,好比說:俳句『紅蜻蜓,落了翅膀,紅辣椒。』紅蜻蜓表現了季節性,屬於俳句當中的季語。

奇數文化:
文學上,不論俳句或者和歌,都使用單數音節的規則。
在庭園的枯山水或是正統生魚片的排列,都是使用單數的。
講究不對稱美學。
陰影之美,其實是欣賞漆器的一種態度,將金色顏料繪製於黑色漆器上是為了彰顯精緻的美感,在陰暗中欣賞這樣的漆器,更能感受金碧輝煌的極致美感。
質樸的茶具,不譁眾取寵,反而更能感受茶道中對原始茶香的景仰與尊重。
簡單古拙的枯山水,充分展現了心靈上極致的寧靜,被寺院認為是修行的一種;更以耙子在小石頭上理出的線條為水流的象徵,充分展現了空的意境。
簡短的俳句,更是濃縮文化的精髓,短短的十七的音節(五、七、五),所能使用的字數其實不多,好比日文的“謝謝”就用了四個音節。
浮世繪,是一項作工繁複耗時卻極為精緻的工藝品,繪畫當中有多少顏色,就需要多少上色的模板
顧名思義,在當時多半以世事百態為描繪藍圖,用途上除了裝飾作用外,還兼具娛樂、治病、趨吉避兇的功效。像是上圖的春繪,其實是當作娘家的陪嫁禮,除了表示祝福之意,還有指導閨房樂趣的功用呢!
當浮世繪傳入西方,也改變了西方繪畫的習性,影響現代藝術的表現極為深刻



禪繪畫充分展現了所謂“空”的意境
同樣影響了西方的現代繪畫,但其中的不中處在於:東方藝術家營造初一個空間邀您來感受;西方藝術家明確的表現了主觀的看法



1980年代起始,日本設計師在歐洲國家大放異彩,為時尚界帶入了日本文化特有的元素,像是不對稱剪裁以及古拙的色彩

或者是日本服飾當中披披掛掛的元素,將原本的衣服解構再重組,使得一件衣服有多種層次的穿法,活化了衣服的靈魂,讓它們在不同人身上,展現不同的風采。

其中三宅一生所設計的馬甲,更是藉由美軍對日本投下兩顆原子彈的記憶,所設計出來的。象徵著戰後人心惶惶、不安定的靈魂所需要的依靠。
至今,這些日本文化既有的元素,仍被使用。也造就了我們對日本既有的印象。
典型的日本文化是什麼?這個問題在我去年欣賞了兩廳院所舉辦的日本潮系列的演出後,在我的心底打上了一個大大的問號。所以我決定在探索謎樣般的日本文化的同時,企圖整理出一些端倪。
現代日本藝術家的演出裡,夾雜了電音、搖滾、數位影音,甚至是美國街舞的元素。但奇妙的是,在令人應接不暇的緊湊節奏當中,可以感受到一種空的空間感,像是在表現主義的抽象中發現微妙的驚喜。即便是冷冰冰的數位影音科技,也可以發現令人心醉神迷的浪漫元素。
有人說現今日本流行的都是外來元素,這一代的日本已然迷失,但我並不覺得。就拿日本漫畫來說吧!血腥的題材是對死亡的尊重,但是死亡的議題在他們的手裡可以變成是浪漫的、頹廢的,甚至是華麗的。這些發展出來的支微末節,源自於創作者本身的態度,而這樣的態度延伸至其他的領域,讓我們重新看見他們的堅持。對品質要求的堅持,對細微事物用心的堅持。所以有人常說:到了日本,遍地的精緻文化令人目不暇己。舉凡眼前所見事物,大自建築,小至飲食模型。

然而,這就是真正的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