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30日 星期日

何謂前縮法?

在即將邁入2008年的跨年前夕,我先概略的釋出第一篇心得報告;繼之前與大家分享的濕壁畫,我今天會提到在同一本書中談到的濕壁畫概念的內容。

所謂的前縮法是將特定的人體或物體呈現在圖畫景深中的一種方法,即將從遠距離或從特殊角度的人體或物體所呈現的變形程度加以修改的技法。例如,躺臥的人體照片,最近鏡頭的部分如腳等,看起來顯得特別大,而距離遠的部分如頭等,則又小得出奇。畫家作畫時加以修改,稍略縮小物體前景部分的相對尺寸,就會使觀者不會感到刺眼,使前景部分與其餘各部分彼此更加和諧。前縮法基本遵守用感知錯覺的方法來感知形狀的投影,仍屬於透視法一類,不過這一術語主要指圖畫的局部或局部的一部分,而不是指畫的整個全景或整群物體而言。

上方的繪畫,是老師曾經介紹過的曼帖納所繪製的,當時他在這幅畫就做了藉由前縮法表現空間透視的感覺,也許是因為縮減比例太大了,而產生了奇怪的視覺效果。不過各位可以試著將畫中的耶穌,放置在米開朗基羅為於西斯汀禮拜堂的天頂壁畫中,你會發現這耶穌好像是漂浮在你頭頂上俯瞰著四周一般,這就是前縮法所帶來神奇的視覺效果。而米開朗基羅也利用了這個手法來繪製天頂上的人物,也因為這樣的手法,他筆下的人物,才不會“像被打死的蒼蠅一般,毫無生氣的趴在牆上”,而是閒適地飄浮在上空的。

在歷史博物館看見Livio Seguso

印象中,當我們還是小朋友的時候,都曾經有透過放大鏡看周遭事物的經驗,那種奇妙的感覺,至今仍印象深刻。放大鏡中的世界,時而變形、時而顛倒;當你從另一頭看回來,觀望者的眼睛被放大的影像,至今回想起來,也是有趣至極。記得上禮拜曾經許諾,這禮拜要與各位分享,我在歷史博物館觀賞來自義大利威尼斯玻璃之島幕拉諾的玻璃藝術師Livio Seguso作品的感想。

其實早在五年前,就曾經有前往威尼斯旅遊的經驗,也曾經跟隨旅行團前往擁有玻璃之島盛名的威尼斯幕拉諾觀賞玻璃工藝的製作流程;在這過程中,也好幾次不禁讚嘆這些工藝品的精緻美感,雖然稱不上是傳世經典,但是金箔、銀錫與各色玻璃的結合,透過櫥窗的投射燈的輝映之下,彷彿來到世外桃源一般,感受到悠閒生活雅緻的面向;與之前到新竹玻璃博物館所見(在My Album當中有照片分享),又是不同的感受。

話題回歸到今天所要討論的“Livio Seguso的作品”,這次的展出作品,是藝術家在各個時期不同的作品,如果不以年代而以形式區分的話,大概可分為:玻璃與鋼鐵、玻璃與石材以及玻璃與木頭的對話。

在進入展間的時候,當下的我立即被眼前的景象給震攝住了,寧靜而純粹的感覺似乎正在跟我內心另一個感受交戰著;交戰的原因是這看似寧靜的氛圍,卻熱鬧非凡,這些作品雖然各自佔據著展間的各個角落,卻不斷的交談著,並非閒話家常,而是與自身的材質對話、與光對話,並且各作品間相互爭鋒,讓我一時之間不之該從何下手。

好一段時間之後,總算可以讓我好好的平心靜息的欣賞這些作品,才發現雖然同樣是透明的玻璃材質,他們卻各自以不同的姿態展現自身的美感,不同於之前在義大利所見的工藝品,這種美感是大器的,像是舞者正奮力扭轉的瞬間停格,雖然偶爾會被與之搭配的另一個材質所禁錮,卻也顯現出兩者之間的衝突,卻也因為衝突所引發的共鳴而綻放的乍現美感。就好像玻璃在鑄造過程中,它是火熱而難以控制的,需要鑄造師傅細心的吹捧與呵護;然而冷卻後的晶瑩剔透,卻因為光線,而重新賦予給它全新的定義;當堅硬卻脆弱的玻璃,包含了其他的材質,會反映出不同的外相,若是擺在不同的環境中,它的表情就更多元了,當冷調的材質相互搭配,看上去似乎無法顯現出它的衝突,可是一旦改變了外型,冷感的玻璃反而展現出它包容與渾圓的個性,與一向剛直而冷感的金屬形成既衝突卻又相互包容的美。這樣的描述或許有點難以理解,但是我的內心是這麼與我對話的,他說:“這些朋友,就像我跟你一樣,是以衝突卻以和諧的方式對話的!”

今年,除了表演藝術以外,一方面因為自身消費形態的轉變,加上社區大學課程的關係,我開始接觸各種不同形式的靜態展覽;面對不同形式的展覽,我必須以不同的心境與角度去看待這些作品,也不斷的提醒自己,必須以跳脫以往個人視野與感性的方式,看待整個環境,才會有更多的收穫;然而目前,只是培養自身對美的事物檢視的角度。假以時日,當我有更多的知識作背景的時候,我想我的心應該會被分割成好幾瓣,彼此不斷的交戰著,以尋求和諧共處的方式;希望到時候,我不會因為過度理性而陷入瘋狂!哈哈~

2007年12月22日 星期六

這個城市、人與空間

這個禮拜六,正值國際藝術村冬季藝術家駐村的開幕典禮,在這之前還去了國立歷史博物館看了來自義大利玻璃藝術家的特展,這個展覽是關於玻璃與各式媒材的對話,像是大理石、鋼鐵以及木材與光線。不過這不是今天的重點,所以這部份我會留到下禮拜再跟大家分享。

今天所要分享的是國際藝術村在開幕中的一些舞蹈表演,這個舞蹈表演是關於人與空間的對話內容,藉由不同的空間(像是擁擠的電梯裡、狹窄的走廊上、寬闊的頂樓陽台中間或是車水馬龍的十字路口)、相同的舞蹈,透過不同的排列組合,給予觀者不同的心理感受。

各位是否仔細觀察過路上熙來攘往的人群,為什麼有人走的那麼急促卻有人不急不徐?這些笑鬧的人群,背後隱藏這什麼故事?因為失意而垂頭喪氣的,他是有什麼事情不開心嗎?還是只是庸人自擾罷了。我曾經在十五年前,還是學生的時候試著這麼作,在西門町的鬧區,進入一家連鎖咖啡廳,端著一杯咖啡,在二樓找了一個靠窗的座位,俯瞰鬧區中活動的人們,試圖探索這群人中間似有若無卻微妙的共生關係。當時仍年輕的我,在這議題上並沒有任何的結論,但卻感受到這群人的冷漠,而這個冷漠,似乎也來自於時間巨輪無情的轉動。

時間回到欣賞舞蹈的當下,舞者穿著相同的衣服跳著相同的舞蹈,是因為他們都是人,雖然偶爾有一兩位舞者表現出不同的肢體動作,但也象徵著他們對空間擁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髮型是因為他們各自擁有不一樣的特質; 看似規律的隊形變換好像人與人之間內心的交流與對談;在不同的空間表現出不同的形式,就像人類在不同的空間作不同的事,也許有時候空間是擁擠的,但也表現出人們雖然互不相讓卻也擁有共生的關係。換個角度想像,若這些舞者化作流光,穿梭在各個空間,也好像是創意的點子,不斷的在藝術村中各個角落流竄萌發,像是期許未來藝術生態的壯大。

到了傍晚五點,另一個表演場地無聲的展開了,在投設燈的照映下,舞者們穿著純白色的衣服,在藝術村外的路口,利用綠燈的時間,有的以掙扎的姿態或爬或滾,有的藉著破舊的機車支撐以傾斜的姿勢徐緩的來回,就是沒有人是好好的走在路上(當然這樣的行為也引起了不知情的群眾圍觀);當舞者好不容易進入了鋪滿紅磚的人行道上,卻赤著腳不斷的來回奔跑,還有人拿自己的身體不斷地摩擦碰撞牆壁以及因為久未清潔而生了厚重塵垢的鐵捲門;果然,在這些舞者的努力不懈之下,鐵捲門緩緩的伸起,迎面而來的卻是四顆刺眼到不行的探照燈,舞者們像是無知的小生物正猶豫著要不要進去,不斷的伸出手腳或是小腦袋,檢視這環境是否安全,裡面這四顆如猛獸般的大眼睛對他們會不會構成威脅呢?就在他們小心翼翼並且以極為緩慢的速度進入的同時,鐵捲門一如猛獸的嘴,緩慢而無聲的落下了,這些小生物們就像進去的時候,想出來卻也猶豫,而時間卻不給予他們思考的空間,將他們全部給吞噬在黑暗中了。人啊!往往在現實中掙扎、不滿,卻因為害怕面對全然陌生的空間而躊躇不前,然而無情的時間是不會等待人的,即使是因為無奈而進入了惡質的空間,它也會強迫你去接受、體驗。

看完了這兩段的表演,我好像回到過去高中時代在觀望人群時候,細膩的心理狀態,內心充滿了奇妙而無法言喻的想法,這種感覺似乎又縈繞在我的腦海裡。不過,這次我終於有了結論,唯一感到遺憾的是:「這些編舞以及表演的舞者,居然把我在十五年前內心的想像毫不保留的化為實際行動詮釋出來。」心中深刻的感受到這些藝術家的厲害之處,令人不由得內心欽佩至極,想大聲的鼓掌。看來看事情的深度、轉化的能力以及創造的神力,是我必須努力加強的重點了。然而,在這裡我也見識到,這次藝術村擴大舉辦的開幕典禮當中,如何在不須要砸下重金,就可以達到良好的宣傳效果(大門前的街頭表演,在不影響交通的情況下,引來圍觀的群眾,就是為藝術村做了最好的宣傳)。

2007年12月16日 星期日

商業、藝術還是情色文化

2007/12/16這天,原本要去聽現代建築的演講,誰知道早早報名卻連候補的位置都排不上呢?既然有一段時間沒來美術館了,就看一下其他的展覽吧!

這陣子當中,美術館的展覽中最受爭議的就是以海洋堂與御宅族文化為名的展覽,其中因而引發爭議的部份就是其中的部份展品是有牽涉到情色議題的公仔,也因此讓這個展覽的知名度提升了不少。不過我個人是覺得還好;第一個,這些引發爭議的公仔,其實在西門町的萬年大樓都可以看得見,而且還是陳列在透明櫥窗當中的,就算小朋友在這裡看不到,到了西門町一樣是垂手可得,所以若真要因此而批判的話,不如去批判這個青少年群聚的部落-西門町;第二個原因,就是它並非全部,只是其中的一部份,以整個展場看來,不如說它是一個海洋堂的商品陳列博物館了。於是乎,第二個爭議點出來了,為何這個展覽的名字出現了海洋堂,似乎也有人懷疑商業與藝術的利益掛勾,或許這樣的說法很難聽,可是從古至今,在藝術史的領域當中,商業與藝術之間的關係似乎也總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有了金錢的資助藝術發展的更為蓬勃且貼近平民;商業有了藝術的加持,也令形象加分不少。然而,遭受批判的個衷原由,我還是留給真正引發議題的藝評家來探討吧!

今天,我就純粹以個人的感想來作發表吧!首先,在展間前方的走道,就陳列了幾個著名的公仔,像是北斗神拳或是某些知名漫畫或是卡通的大魔王,也訴說了這個展覽的主要內容--公仔;進入展間的時候,就彷彿進入了日本的電玩展一般,在近十坪的空間當中,有PS3、任天堂等等,也有一些相關動畫的影片,熱鬧非凡。接著進入一條如時光隧道般的白色窄廊,兩邊的平台陳列了各式各樣的小公仔,彷彿在觀賞著這些小公仔的成長與進化,從古樸到現代,身上的裝備越來越多,顏色也越來越鮮豔,加上燈光的投射,好像接下來會有什麼令人驚艷的大事要發生了。走過窄廊之後,印入眼簾的是兩個主要的主題,一個是海洋堂的陳列主題館,裡面對於海洋堂的歷史與發展做了詳細的介紹,另一邊則展示了各類主題像是創作類、動漫類、生態類或是公司形象類的公仔以及製作流程的影片。

看著看著,除了暗自微笑地佩服他們的心細與手巧外,心中不免引發一種強烈的不安全感,然而這份安全感來自於玲瑯滿目、色彩鮮豔的展品外,還來自於最近兩三年存在於台灣普世的消費行為與習慣。各位應該還記得前陣子一窩瘋的收集熱潮吧!因為Hello Kitty重新燃燒的收集熱潮,各家銀行推出了辦卡送公仔系列商品的活動,來刺激信用卡的業務量;各個便利商店也推出集點送公仔的活動;坊間的出版社也因為這股熱潮而創辦了許多關於公仔的雜誌,甚至連公仔收集達人以可以出書,教育讀者如何收集限量版獨一無二的公仔,這時的手作達人也應運而生。到了這裡,似乎也有許多優點可以提出來討論,像是“刺激台灣的創意產業發展”,不論是大型企業或是個人創意工作室;或者說本土具有歷史意義的企業可以藉此重新提振他們的形象,創造重生或是改變形象的機會,例如大同、黑松等等。

但是反觀,也有大部分的族群純粹是為了收集而收集,毫不考慮個人的消費能力,這個族群也有學者稱之為拜物主義者;網路購物的模式也因此產生了變化,各式各樣從國外進口的模型,成了網路熱賣的商品,不用出國也可以收集台灣所不常見的商品。消費者似乎不能明白,收集周邊商品的真正樂趣,以及背後的甘苦;只是以大量的金錢,換取時間與空間的困難,趕上那些達人的進度、同儕之間的競爭或是跟上大眾的潮流,最後反倒造成自己的壓力,成為這些商品的奴隸,也有人因此以各種不好的方式換取金錢,更甚者還因此賠上自己後半生的幸福。

還記得過去學生的時候,有人為了追星,荒廢了學業課業,為了看劉德華,一路從天母追到石牌;這樣的瘋狂舉動或許在過去梁祝時期的凌波跟樂蒂可以看見萬人空巷的盛況,或是後來電視時代的楊麗花,也有人花了大把鈔票送她珠寶、車子與洋房;但是,從來沒聽說過有人為了收集商品而出賣身體,或是為了快速得到某一件商品而從事販毒工作,還是因為父親追星不成功而毒打老父。這些新聞都是最近一兩年出現在媒體上的,是否社會的快速進步,除了引發速食愛情之外,還產生了許多人渴望一步登天的奇幻妄想呢!可是,如果把這些現象都怪罪於商人的撈錢手法似乎也不太合理;想想看,在我們身邊的每一個朋友,哪一個沒有經過社會現象的耳濡目染,為什麼他們都還活的好好的,不像社會新聞中會出現的妖魔鬼怪呢?其實,家庭的教育真的很重要,有正常無偏差的父母,才會有正常良好的孩子。有些父母會說:「我都有很專心的教育孩子,為了孩子的未來我還讓他學了好多東西,送他去最好的學校唸書呢?」沒錯,您是一位好父母,可是心理的成長呢?再完善的空間,若沒有良好的心理教育,那麼一切都還是枉然的。

2007年12月8日 星期六

參觀故宮“華麗巴洛克”觀後感

由於社區大學既訂的校外教學行程,我們今天來到了故宮博物院的華麗巴洛克特展,也許是哈布斯堡家族在台灣平民的心中知名度不如大英博物館,所以這次雖然人多,但不像之前大英展一般是被推著走的,不過有句話還是要與尚未去過的同學分享:假設您希望可以平心靜氣的想好享受一趟藝術薰陶之旅,還是趁早買票,搶第一個進場吧!這樣才有在歐洲逛藝術館的感覺喔!(偌大的空間,稀少且質感高的人群)
其實,在來到這次展覽之前,心中認定的巴洛克,不外乎就是戲劇化的光線、劇場舞台一般的人物鋪陳、扭轉的軀體以及剎那間形體與表情的描繪,對於作品也僅僅是從網路跟書本上窺見,認為顏色與構圖就是用“華麗”二字形容了得;在近距離觀賞之後,發現“華麗”已經不足以形容這些作品了;不論在筆觸以及光影的呈現上簡直令人歎為觀止,就以靜物畫來說,簡直像真正的實物就擺在眼前,玻璃杯的晶瑩剔透、盔甲的金屬質感、水果的鮮嫩欲滴,描繪實力簡直無人能出其右,彷彿是風華絕代、現世失傳的珍寶,不過這麼多的形容詞,還是要各位親臨現場才能感受喔!
 在上午九點到十點半的各自觀賞時,我發現了一幅最令人驚艷的作品,那就是巴爾塔薩‧丹那繪製的老婦人,畫家丹那有“毛孔丹那”的號稱,主要是其對於皮膚描繪的能力簡直到達淋漓盡致的地步,不論是細紋的呈現,還是光影對於皮膚反射的狀態,簡直就像是真的人就站在你的眼前;據說,這幅畫作曾有人拿來與達文西的蒙娜麗莎媲美,只是到了十八世紀末便逐漸消退了。
不過,我們仔細來端詳這件作品,其對於毛皮的描繪技巧,簡直無法猜透他的筆觸為何,那種細緻柔軟且綿密的視覺效果,像是這毛皮就穿在自己身上一般的柔軟與溫暖,彷彿連手指的末梢神經都可以感受到它的細滑。再來看整體的視覺感受,就像是用Film的鏡頭看出去,外衣領子的毛絮成為它的前後景,是失焦的,而表情眼神是清楚的,燈光雖然是匯聚但卻柔和的善待老婦人臉上歲月的痕跡,卻不生硬刻畫,展現的是一股母性的祥和之氣,而沒有絲毫歲月不饒人,蒼老的無奈。
在老師的導覽之下,我才清楚知道,原來古代對於畫作的收藏與展出,並不像今天一般分門別類,反而是擺在一起的,要如何區分,只有仰賴收藏者與觀賞者的眼光與藝文素養;而現今的展覽是經過精心規劃的科學方式結合展場特性的結果。今天的收穫可真不少呢!對於巴洛克的認知又加深了一層囉!
以下是這次展覽資料的相關網頁,歡迎前往參考:
哈布斯堡王朝君主列表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哈布斯堡王朝君主列表&variant=zh-tw
華麗巴洛克特展網頁
http://www.mediasphere.com.tw/vieena/zh-tw/vienna_overview.html

2007年12月6日 星期四

拆匾?拆扁?

近兩天各大電視台不斷的報導“中正紀念堂”拆匾的新聞,著實令人心煩,看得叫人生氣也叫人心疼;早在三月就已被改名為“民主紀念館”的建築,始終不被我認同,其原因有二,第一、原本以“堂”為單位的號稱被改為“館”,格局被縮小了,叫人無法接受;第二、在改為民主紀念館之後,始終未做出民主之實,所有的事件,卻實實在在的反應中央以權勢欺壓地方的案例,著實令人心寒。然而,拆匾事件延燒至今,演變出的流血事件,叫我忍住性子,不上來發表一下感言,真的是晚上睡覺也不安穩啊!

先來說說我的標題好了,這樣的標題是我靈機一動想出來的,畢竟這兩個詞本來就是同音,只是字不同罷了;我想與其拆掉中正紀念堂的牌匾,製造這麼多的紛爭,還不如拆掉總統府的阿扁,來的快吧!

說起這個中正紀念堂的改名,以目前這個民主紀念館的偉大名義,在各個行政機關來說其實是行不通的,因為它的改名在立法院根本就沒有通過;然而為了中央的方便,它從三級行政單位降級到四級單位,以方便行政院直接管轄,這看來並沒有什麼,可是在這其中除了處長以外,其餘的公務員全被降級了,也就是說薪水無端被減了,無奈~

再來談談這偉大的“民主紀念館”僅僅為了換掉一個中正紀念堂的牌匾,卻要建起一人高的鐵板作為圍籬,防止有人進去擾亂工事,民主之意何在?以民為本的精神到哪裡去了呢?這名字起的合乎現實的意義嗎?不如就改為“中央極權玻璃屋”好了,這跟總統府的玻璃帷幕,不恰好有異曲同工、相輔相成之妙嗎?

不然,我們再以近來炒的沸沸揚揚的拆匾事件來看。當初,“大中至正”這四個字的由來與出處,最近在報紙上也報導的非常詳盡,在教育部的莊姓官員的解釋卻令人啼笑皆非,我想若我是老蔣,我在棺材裡真的想爬出來賞他兩巴掌,氣的是“沒知識也要有常識,沒常識也要多看電視,雖然最近的電視也沒多有常識~”這大中至正的出處是來自王陽明的一篇文章,而非什麼亡國的名號啊!

綜觀過去這七年來台灣民生、經濟、治安等各項發展,到這次因為拆匾事件所引發的小貨車衝撞媒體的流血事件;我們稍稍平復一下心中忿忿不平的怒氣,想想這些年來,在位者以及政府首長們到底做了些什麼?說了些什麼?他們的言論造成的是民族之間的對立衝突還是融合?愛台灣的他們給予了台灣更美好的前景?還是給予了自己更多的金銀財寶、瑪瑙鑽戒?他們真的想獨立嗎?還是給予自個兒更多連任的機會?如果區區的新台幣150元以及免費的遊覽車北高來回一趟,換來的是萬劫不復的後半生或是未來,甚至是兒孫的苦日子你要嗎?你還會說:“肚子扁扁,也要挺阿扁”嗎?還是說“這就是愛台灣啦!”那你寧可愛台灣,卻不愛你的子孫嗎?還記得紅衫軍在高雄那次,有個女駕駛車子被砸爛了,挺阿扁愛台灣的同胞們,如果那女駕駛是你的妻女,你會吆喝你的同伴一起來追著這女駕駛打嗎?別告訴我,你家沒有跟你一樣愛台灣,只是愛的方式與你不同的人!

2007年12月2日 星期日

未來,不存在?

11月25日這天,跟朋友前往位於八德路以及建國南路交叉口的建國啤酒廠看了一場展覽,名稱是什麼?忘了。只記得我花了100元買了四根好吃的紅麴香腸,不到10分鐘就清潔溜溜,再來就是我今天要分享的這個展間了。

先來介紹一下台灣啤酒廠吧!這座位於鬧區附近的建國啤酒廠,早期在日據時期被稱為高砂麥酒株式會社,是當時台灣唯一的啤酒製造廠,與日本北海道札幌啤酒廠齊名。台彎光復後改名為台北啤酒公司,於民國六十四年正式更名為建國啤酒廠,詳細資料可以連結到以下網址:http://beer.ttl.com.tw/02aboutus/abo_a_main.aspx。

這次會注意到這地方,純粹是因為社區大學老師的介紹,加上本身也有意觀賞當代藝術以及來自奧地利藝術團體的表演,才會知道這個地方的,否則平時經過還真以為它只是一座廠區呢!其實,現在在台北市政府文化局的主導下,有許多日據時代的古蹟漸漸變成了民眾可以深入體驗與互動的空間,像是華山藝文中心、紅樓、中華路國軍文藝中心對面的公園以及西門町的電影公園,都是成功的例子。

 然而這次要分享的這個展間,作品名為“未來,不存在?”,外觀主要是以塑膠的啤酒箱堆砌出來的四方體空間,穿過黑色的帷幕與長長的隧道,彷彿進入時光隧道來到了未來,在幽暗的空間中,我們可以看見東西南北四個方位各有一個突出的玻璃瓶口,而中央也垂掛著高低不等的酒瓶;仔細觀察環境後,先朝四方的瓶口一一望去,分別可以看見不同的景象,像是新公園、總統府、博愛路、西門町、中正紀念堂、東區等等,可是全都是黑白畫面,像是觀賞懷舊紀錄片一般,可是定神一看,啊呀喂!這些我們曾經熟悉的建築與路標,全都便成了簡體字。這究竟是未來還是過去,真是令人匪夷所思。再看看中間垂掛的酒瓶,上面說可以拿起來聽聽,仔細聽來卻發現裡面報的全是對岸的新聞,也不全是,地區的名字是我們的,可是政府機關與結構全是他們的。怪怪~

這件作品的名字是“未來,不存在?”不知是,作者不希望它存在,還是真的不會存在。不過有趣的一點是它的構思,我想這是一件諷刺性極高的作品吧!警悌著身在這片土地的每一個子民,中國大陸確實是一個發展潛力無窮的國家,我們再不努力,21世紀雖然是黃種人的世紀,但是是中國大陸那兒的黃種人的世紀喔!

還記得,今天看了“文茜世界週報”裡面提到了微軟在北京成立的亞洲學院,為何微軟不在以資訊聞名的印度成立亞洲學院,偏偏找上大陸這塊土地呢?相信比爾蓋茲已經看見了他們發展的潛力,不過別灰心,因為裡面的主管級人物幾乎是台灣人;當然也別高興太早,因為這些人才全是從美國挖掘出來的;反過來想想,如果要比爾蓋茲親自從台灣來挖掘人才,台灣需要提出什麼樣的誘因呢?就像王建民是台灣之光,可是要以什麼樣的條件才可以請他從美國回來為台灣打球呢?

未來,究竟存不存在?端看這片土地的子民們的表現了。

2007年12月1日 星期六

完美的聲光演出-互動音樂桌

在上午跟下午全天候的藝術巡禮之後,晚上跟著社區大學的老師跟同學吃了好吃的義大利麵,在水足飯飽之後,又看了一場當代的藝術表演—互動音樂桌,我想這一天應該是在社大上課期間享受聲光色味最充實的一天了。
今天我所要為各位介紹的是這個互動音樂桌。他的裝置,就是利用投影以及感應裝置,藉由辨識方塊上獨特的符號,連結裝置中的聲音庫,而發出單純的聲音或是節奏。使用者可以藉由旋轉、觸控或是其他的操作方式來改變音調的高低以及節奏的快慢。
記得上週在參觀這名為“玩開”的數位互動藝術展之時,還動手玩了一下這個裝置。怎麼玩,就是僅僅發出一些單調的聲音,有些尖銳的刺耳、有些則低沈到還以為自己真的沒什麼音樂戲胞,怎麼就連簡單的DoReMi都發不出來,真的是一點也不好玩。
不過,在演出的時候真的是驚為天人。藉著藝術家靈巧的雙手,這些透明積木成了他發聲的工具,有時發出強烈的節奏,有時只是柔美的音樂,令人陶醉其中,搭配桌面所產生的聲音,讓人像是置身於時尚的Lounge Bar,全身放鬆,享受美妙的樂音帶來的聽覺魅惑;有時輕快而強烈的節奏響起,像是進入了我喜歡的舞廳,音樂家像是了解我內心的渴望,搖身一變成了提振人心的DJ,在午夜時分播放High翻天的舞曲,令人想立刻起身隨著音樂起舞;在稍作休息後,似乎又響起了震耳欲聾的雷聲與嘩啦啦的水聲,令人像置身雨林中,感受大自然的力量。果然,要成為音樂家不只要強烈的音感,還要靈巧的雙手呢!
記得,在下午的座談中,我提出了一個問題:「不論是影像還是聲音,在這樣的演出模式之下,表演的內容並非制定形式,甚至有很大的延展空間,有時會因為現場的觀眾與表演者互動的層度不同,而產生不同的演出內容,究竟這樣的話,音樂家與PUB的DJ有何不同?」記得當時這名音樂家是這麼回答我的:「如果你的表演被賞識了,你就是藝術家,如果不被賞識,那就真的像是PUB的DJ了。」
其實,在PUB中也有受歡迎與經常爆冷門的DJ;只是拜科技所賜,現在的藝術家不再只是閉門造車,關在小小的空間創作,必須走出傳統的音樂廳或是工作室,看看周遭的人要的是什麼?一件成品的創作,不再只是過去單純的音感、色調或是線條;整體的感覺以及對所有元素的精心規劃,也成為作品成敗的主因;有人說:「設計師的作品是引誘人心,藝術家的作品是自己開心」,我個人認為:「現在的藝術家是兩者的結合,既要自己作的開心還要引誘人們來玩自己的作品,欣賞作品。如果說:DJ跟VJ是設計師,聲音跟影像的創作者是藝術家,那麼現在的設計師跟藝術家的界線似乎已經不是那麼明顯了。」